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名为《咏石灰》的诗,是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所作。
这首诗以石灰作比喻,歌颂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质。
后人认为,这正是于谦本人一生的写照。
01
公元年,北方蒙古瓦剌部攻打大同,明朝守将出兵抵抗,结果被瓦剌军打得大败。
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率领50万大军北伐。
这次出征,原本就很仓促,粮草不足。
加之遇上风雨天气,士气十分低落。
几天之后,明军前锋部队在大同城外在与瓦剌军交战中竟然是全军覆没。
其它各路明军也抵挡不住瓦剌人的凌厉攻势,溃败下来。
明英宗和王振慌忙下令,撤军回北京。
在撤退的路线问题上,因为王振有私心,想从他的家乡蔚县经过,显摆一下。
几十万大军走了40里后,他转而一想又怕踩坏了老家的庄稼,又匆忙下令返回。
一番折腾下来,耽误了时间。
等到明军退到河北怀来东边的土木堡之时,兵部尚书邝埜提议,趁着天色尚早,赶到怀来城内休息。
可是王振拒绝了这个提议,硬要大军停下等他的几千车财物。
结果被瓦剌大军追上,围困在无险可据的土木堡中。
堡中的水源早已被瓦剌军控制。
两天之后,明英宗朱祁镇只好向对方求和。
狡猾的瓦剌人假装同意议和,等到饥渴难耐的大批明军涌出找水,阵脚大乱时,瓦剌铁骑突然蜂拥而出,将明军杀得溃不成军。
明英宗朱祁镇束手就擒,被瓦剌军俘虏。
祸国殃民的宦官王振被皇帝护卫将军樊忠一锤打死。
土木堡一战,二十万明军死伤大半,随同出征的兵部尚书邝埜等52名文臣死于混战中。
战死的大小将领更是不可胜数,明军精锐损失殆尽。
02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上下一片惊慌。
为了安定人心,孙太后决定由明英宗朱祁镇的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代理朝政。
瓦剌乘胜大举入侵中原。
此时北京城中只剩下不到10万兵力,如何应对这严峻形势,朝廷上下议论纷纷。
翰林院侍讲徐有贞认为瓦剌兵强大,难以抵挡,只有赶紧迁到南京去暂时躲避,方为上策。
这时,兵部侍郎于谦站出来正色说道:
京城是国家之根本,朝廷撤出就失了大势,宋朝的教训历历在目。再说如果瓦剌军穷追不舍,哪里可退?
说得徐有贞无言以对。
于谦,浙江钱塘人。
少年时期就敬仰南宋文天祥的气节。
永乐年间中进士,曾任御史。
在巡按江西时多次平反冤狱。
明宣宗朱瞻基欣赏他的正直无私,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
派驻巡抚河南﹑山西时,为官清廉,体察民情,深受百姓爱戴。
于谦的抗战主张得到吏部尚书王直等人的支持,大臣们大多也认为不该南逃。
于是太后将于谦由兵部侍郎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保卫京师。
于谦临危受命,立即安排保卫北京的措施。
他请朱祁钰调动河南﹑山东以及南方沿海的各路军队火速北上,增援北京。
为了使通州粮仓的数百万石粮食不致落入敌手,调各府的运粮军,将粮食运进京城,还给军队提前发放半年粮饷。
同时,加强京城和附近关隘的防御,加固工事,派军队驻扎到城外,增加防守兵力。经过多方筹划部署,人心逐渐安定。
一天,在朝堂上右都御史陈镒上奏请求清算宦官王振的罪行,诛杀王振全族,大臣们纷纷响应。
朱祁钰不敢做决定,群臣便不肯退朝。
这时,王振的同党、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站出叱斥百官,想赶走众人。
大臣王竑突然冲上前去揪住马顺,众臣群情激愤,赶过来一阵拳打脚踢,竟然将马顺打得当即毙命。
朱祁钰看到朝堂大乱,害怕起来,就想起身离去。
于谦拦住朱祁钰劝导说:王振是兵败的罪魁祸首,不惩办不能平民愤,他的党羽马顺也是罪有应得。
随后,朱祁钰下令查抄王振的家,惩办同党。
朝廷上下对于谦敢于秉持正义和主持大局的能力都十分钦佩和倚重。
03
瓦剌军借口要送回明英宗,让明朝边关打开城门,乘机攻陷了紫荆关﹑居庸关等关隘城池,直逼大明京师。
于谦等大臣劝说孙太后,看来国不可一日无君。
于是正式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把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改称太上皇。
朱祁钰这才即位称帝,是为明代宗。
第二年改元为景泰,所以也叫景帝。
瓦剌军经过休整后,大举南侵。
很快便打到了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扎下营寨。
大将石亨建议关闭城门,着重防守,等待瓦剌自己退兵。
于谦认为,向敌军示弱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虽然是敌强我弱,也一定要主动出击。
他命令石亨与孙镗等九个将军分别领军到城外把守九座城门,让城内守将关闭各个城门。
于谦亲自披挂上阵,命令城外诸军不许后退,破釜沉舟与敌军做拼死一搏。
此时,各地明军勤王援军陆续赶到北京,城外明军增加到22万之多。
于谦观察瓦剌军的阵势,决定利用瓦剌的骄横轻敌,设下埋伏,诱敌深入给瓦剌军以迎头痛击。
他命令副总兵高礼等人带领火器营和弓箭手们到彰义门外面的村镇里埋伏,再派小股骑兵到瓦剌军营前挑战。
瓦剌军先锋勃罗骁勇善战,出兵以来接连取胜,根本不把明军放在眼中。
明军骑兵交战不久就后撤了,勃罗自然是不愿放过,紧追不舍地在后面追击。
明军且战且退,将几千名瓦剌骑兵带进一个村镇,见到空无一人的街道,勃罗还是满不在乎。
突然一声炮响,从街道两侧的房舍中无数铳枪开火,弓箭如飞蝗般射来,瓦剌骑兵顿时纷纷落马。
紧接着明军从四面八方涌出,杀得瓦剌军四下里溃逃。
明军乘胜追击,一直攻入勃罗的大营。
此战杀敌千余,勃罗负伤逃走。
首战告捷,明军士气大振。
第二天,于谦指挥各路人马全线出击,向瓦剌军发起猛攻。
石亨在德胜门外与瓦剌军主力激战,也先被打退,转而来到西直门,于谦指挥明军主力在西直门外将瓦剌军包围分割,逐一歼灭,先锋勃罗也被打死。
瓦剌军首领也先率领残兵败将狼狈逃回大营,当晚败逃,挟持着明英宗从良乡撤到了紫荆关,大肆抢掠之后出了长城。
在居庸关又遭到明朝都督杨洪的痛击。
经过五天的激战,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于谦立下了大功。
明代宗朱祁钰见于谦家的房屋非常简陋,想给他建一座府邸,却被于谦推辞了。
04
瓦剌军被打退后,首领也先觉得扣押住明英宗已经一年,对明朝也没起什么影响,就提出讲和,让明朝接回北京。
年,发生了“夺门之变”。
当时明代宗朱祁钰病重,大将石亨和徐有贞勾结王振余党﹑宦官曹吉祥,带兵闯进皇宫,迎太上皇朱祁镇恢复了帝位。
于谦平时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得罪过一些人。
这几个策划复辟的家伙,都曾受到过于谦的斥责和处分,对于谦一向仇恨。
随后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他们策划迎接册立襄王,定下谋逆罪判处死刑。
王文忍受不了诬陷,急于争辩。
于谦笑着劝慰他:这是石亨他们在搞鬼,无需分辩。
朱祁镇开始对杀于谦还有些犹豫,认为于谦毕竟是有功的。
可是他原本就对于谦他们当年在自己被俘后,主张弟弟朱祁钰即位称帝不满,加上石亨之流的挑唆——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便出师无名,于是,朱祁镇就下了狠心。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斩首。
北京百姓无不为之痛惜。
朱祁钰则被废为郕王,软禁于西苑,一个月后去世,成为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没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
直到七年后,朱祁镇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即位,于谦冤案才得以平反。
于谦死后被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