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优势 >> 正文 >> 正文

作为埋葬明朝皇帝的十三陵,为什么会有一座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9/24

话说,明朝是宦官之患最严重的朝代之一,出现了王振、刘瑾这样祸国殃民的权阉,但坏太监有,好太监其实也不少。作为埋葬明朝皇帝的十三陵,为什么会有一座太监的陵墓,这座墓埋葬的是明朝哪个太监呢?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埋葬着自成祖迁都北京以来的十三位明朝皇帝(明代宗除外)。作为集中埋葬明朝皇帝的皇家陵园,明十三陵总面积达到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自永乐七年(年)五月动建长陵(明成祖陵),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葬入思陵止,期间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明十三陵作为皇家陵园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诺大的皇陵却保留着一座太监墓,这确实让外界感到好奇,太监是下人,奴才,按道理是绝对没资格,也不可能被埋入十三陵的。这个有幸被埋在十三陵,与明朝皇帝世代相伴的太监不是别人,正是明末著名贤宦,连清顺治帝、康熙帝都位他树碑立传的王承恩。

明朝是宦官之祸最烈的朝代之一,出现了像王振、刘瑾、魏忠贤这样祸国殃民的权阉,但也不乏冯宝、王承恩这样忠君爱国的好太监。在明朝所有的著名太监中,王承恩堪称是太监中的一股清流,他原本默默无闻,却至死追随崇祯帝,帝仆二人一同自缢于煤山。

(电视剧《江山风雨情》中的王承恩)

王承恩,北直隶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人,出生年不详。王承恩原属大太监曹化淳(也是一个好太监)名下,为人乖巧懂事,因为长期服侍崇祯帝朱由检,故而深得他的信任,为崇祯帝心腹太监,累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内部阉党余孽与东林党斗争激烈,党争不断,外部农民起义军席卷全国,关外后金虎视眈眈。崇祯帝虽有心重振朝纲,抵御外辱,无奈自身治国能力有限,加上明朝经神宗、光宗、熹宗三朝皇帝的无为而治,早已经是虚弱不堪,病入骨髓。王承恩看着崇祯帝焦虑不安,却也无能为力,他只能尽自己所能,全力保护好皇上,不离不弃跟随在崇祯帝身边。

崇祯十七年(年)一月,已经成气候的李自成攻陷西安,并在西安僭号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同年,率领十五大军兵进山西,直指京师,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便以摧枯拉朽之势接连攻陷汾州、蒲州、太原、忻州、代州、宁武关、大同、宣府、居庸关等地。三月十七日,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大顺军进展如此神速,除了兵势正盛,主要原因还是明朝各地的守将无心死战,或望风而降,或弃城逃跑,已至于大顺军抵达北京城下时,崇祯帝与众臣都震骇不已,甚至根本来不及命各地勤王之师入京扈卫。

大顺军兵临城下,崇祯帝在众臣的反对下却拒绝了李自成裂土封王的议和条件,他原本指望各地援军能尽快入京抵御大顺军,却没想遭到拒绝的李自成也不墨迹,未及修整便在三月十八日发动强攻。早已经对误国至深的群臣失去信心的崇祯帝此时谁也不相信了,他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身边最信任的人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命他提督京营,负责守城事宜,这个从未打过仗的太监毫不犹豫地披上铠甲,拿起剑便直奔城楼去。

当时,守军们大都已经溃散,站在城头上抵抗的士兵已经寥寥无几,大顺军士兵架飞梯进攻西直门、平则门、德胜门,兵士密密麻麻,前呼后拥,眼看着快要守不住,城门陷落在即,王承恩不顾自身危险,亲自指挥炮手开炮,接连击毙数名敌兵。然而,就在王承恩奋力杀敌之际,其他督战的太监面对汹涌如潮的闯军,却个个吓破了胆,放任义军直扑城墙,明军彻底溃败,坚持到半夜,内外城俱已沦陷。

三月十九日拂晓,一夜未眠的崇祯帝闻知内城已陷,大量闯军正直奔紫禁城而来,便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议事,谁料百官竟无一人前来。崇祯帝瘫坐在御座,悲愤至极的仰天长叹到:“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自知大势已去,大明灭亡在即的崇祯帝,为免妻女受辱,命周皇后、袁贵妃自尽,挥剑砍断长平公主左臂,刺死小女昭仁公主,将三位皇子送出宫,隐匿于勋戚家中。

此时,宫里头所有的宫女、太监和禁卫士兵都做鸟兽散,各自逃命。安排了后事的崇祯帝,在提督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来到煤山(今景山),望着狼烟四起的北京城和遍布城内喊杀震天的闯贼士兵,一条白绫挂在那棵歪斜的老槐树上,满怀眷念的朝着紫禁城方向看了一眼,便踮起脚,自缢殉国,帝自尽时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终年才33岁。陪伴到皇帝最后一刻的王承恩并没有选择离开投降大顺军,而是哭着向主子再拜,随即亦自缢于帝旁边的海棠树。

(王承恩墓)

王承恩对崇祯帝至死相随,这一份君臣感情震撼到了很人,其忠贞气节值得世人尊敬,得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称颂,堪称明朝第一贤宦。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后,追谥忠慜。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后,顺治帝在为崇祯皇帝发丧的同时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康熙帝在位时,亦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树碑立传。

与刘瑾、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要光辉得多。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表现了他强烈的忠贞性格。可以说王承恩非常符合中国古代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是一个难得的既能保持气节,又能恪守传统思想的贤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8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