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优势 >> 正文 >> 正文

少年帝皇朱允炆下落不明,原来是因一场战役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12/19

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四大奇案是传国玉玺和氏璧的下落、武则天因何要立无字碑、宋太祖死亡之谜以及明建文帝下落之谜。但笔者今天并不是要介绍这四大奇案,而是想谈论一下明建文帝下落之谜的前因,即著名的“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成了失败者后就从此下落不明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建文帝为何会在“靖难之役”中失败。

年12月5日,即明洪武十年,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其父懿文太子朱标病死,遂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登基为帝,成为明朝的第二个皇帝,史称“建文帝”其统治期间也被称为“建文新政”。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就下落不明,当时担任驸马都尉的梅殷在军中同意了黄彦清的建议,为建文帝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到了南明弘光元年七月,因为其庙号与显皇帝庙号一样,所以其庙号被改为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后人称之为明惠宗,直到清乾隆元年又被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惠帝。

朱允炆(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朱元璋的封藩政策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身后没有世家大族支撑,因此其为了能让明朝的江山巩固起来,一方面通过诛杀功臣来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事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模仿西周时期的“分封诸侯、以藩屏周”政策,大肆分封藩王,想以此来达到庇护皇室的目的,所以朱元璋把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以及一个孙子分别分封至全国战略要地。朱元璋的分封诸王政策使得藩王势力过重,受封的诸王地位尊崇、食粮万石并且拥有军事指挥权,其中燕王朱棣的实力最为雄厚。燕王朱棣曾多次出塞征战,打败蒙元残余势力的军队,因此很得朱元璋重视,甚至下诏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军中所有大将都要受燕王节制。诏令一下大大提升了燕王的势力,为后来其发动“靖难之役”打下了基础。朱元璋的封藩政策只管分封、不管节制,使得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而建文帝成了矛盾最大化的承受者。

朱元璋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朱元璋(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年轻气盛急于削藩

建文帝登基为帝时只有二十一岁,同康熙帝相比,同样是年少登基,同样面临着根基不稳以及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何爱新觉罗玄烨能开创康乾盛世,而朱允炆却落得失去皇位且下落不明的下场?原因在于朱允炆年轻气盛,不懂得像爱新觉罗玄烨那样韬光养晦。在太祖朱元璋刚驾崩不久时,朱允炆就因为奔丧的问题得罪了势力最雄厚的藩王——燕王朱棣。因此导致燕王与其他诸王都对其有所不满,但朱允炆不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还开始召集亲近的大臣商量削藩的事宜。如果朱允炆在根基稳定,权力紧握的情况下进行削藩,那么就有很大可能会成功,但其偏偏不懂得韬光养晦和“忍一时风平浪静”,在明知自己刚登基不久,根基还不稳时就急于削藩。

朱允炆(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开始,削藩还算顺利,没碰上硬茬。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建文元年四月削齐、湘、代三王,六月削岷王。这样看来朱允炆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不是什么平庸之辈,但在政治游戏上,一时的胜利不是永远的胜利,稍有不慎就会无法翻身。削藩之事一出,中央政权与藩王的矛盾随之激化,各藩王对建文帝朱允炆的不满到了极点,燕王朱棣也不例外。但当时的朱棣并没有立即起兵造反,而是选择装病来韬光养晦,后来由于部下叛变,“燕王装病”的计划暴露,其才不得不于建文元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如果朱允炆不那么急于削藩的话,笔者认为燕王也不会起兵造反或者说那么早起兵造反,毕竟造反是大逆不道的事,需要从长计议。其实燕王朱棣可以说是被建文帝朱允炆逼得太紧了,他觉得自己一旦交出军权就是死路一条,所以不得不反。

三、对手太强、用人不当

《成祖本纪》曰“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从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燕王朱棣的雄才大略。相比于燕王,建文帝朱允炆就逊色不少,燕王老谋深算,朱允炆年少登基、经验不足,两人一旦交锋,朱允炆必处于劣势。“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其中细节不必多讲,根基不稳、经验不足的少年皇帝显然不是久经沙场的“老狐狸”的对手。朱允炆之所以会在“靖难之役”中失败的其中一个关键之处在于其用人不当,竟任命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为大将,这无疑推动了其的失败。

朱棣(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古以来,皇室之间为了抢夺皇位而兵刃相接的事屡见不鲜,归根到底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帝皇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引得无数人趋之若鹜。燕王朱棣起兵造反虽然是有着建文帝削藩的原因在,但更多的是其对皇位的虎视眈眈。成王败寇自古有之,燕王朱棣在成功攻破京都,准备进入皇宫之时,皇宫内突起大火,建文帝朱允炆也因此下落不明。有人说其是因接受不了自己失去皇位的事实故放火自焚;也有人说其逃出了皇宫,四处为僧;也有人说其逃到了东南亚一带,但这些都是传说,并没有真实证据可以证明。

本文图片和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深表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道歉并删除。

参考文献:[1]于朋,十三陵的缺席者,.10.15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