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瑜教授工作室出品
明长陵祾恩门,刘一帆摄
清东陵石牌坊,秦正摄
Part1
足迹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南麓,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皇家陵园,其建筑雄伟,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依营建时间的先后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
明十三陵组,左起:李俨、白瑶、刘一帆、沈杨帆
东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县,是现存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帝王陵区之一,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经过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营建,建成了包括孝陵、景陵、裕陵、定陵、惠陵五座帝陵;孝庄、孝惠、孝贞、孝钦四座后陵以及妃嫔园寝五座等。
清东陵组,秦正
Part2
笔迹
沈杨帆速写
白瑶速写
李俨速写
刘一帆速写
秦正速写
Part3
思迹
唐乾陵、明孝陵、十三陵的横向对比
沈杨帆
唐乾陵、明孝陵、十三陵都是我国陵寝建筑集大成者。朝代更替,各朝不断在原有基础上继承与发展。通过横向对比,我归纳了一些共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三陵都为“因山为陵”,即在自然山体中开凿墓室,而不另起坟墓。
不同点:明两陵与唐乾陵相比1.神道加长,增加纵深轴线感而不只是简短的序列空间;2.陵宫部分由方形墙垣围绕陵山平面布局转变为“前方后圆”的平面布局—前陵宫后宝顶。
明十三陵与明孝陵对比1.共用神道。十三陵的神道是长陵的亦可以说是整个建筑群的神道;2.由单一的陵寝发展成庞大的建筑群,加强了各陵寝之间的联系。
长陵,沈杨帆摄
明孝陵神道
事死如事生
白瑶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长陵都是三进院落式布局,形制也类似于“前朝后寝”,而因其为皇陵,形制更似宫城。
今日之游览从大宫门始,穿过一段笔直神道到碑亭及华表,其布局可联想到明北京故宫从大明门至承天门及华表。而碑亭后则是周边矗立石像生的神道,类似午门之前的仪仗队御道。从陵门始,为祾恩门、祾恩殿、方城明楼、宝城宝顶,也似午门之后的承天门、承天殿,而方城明楼虽与乾清门不同,但在布局上都处于承接前朝与后寝之位,轴线的最后则是与后寝对应的宝城宝顶。
因此可合理猜测,皇帝之陵寝的“事死如事生”,则是将陵寝按照宫城之制在建设。
十三陵大宫门,白瑶摄
长陵考察随想
李俨
长陵的建造方法遵循明孝陵,却比它更加宏伟宽敞,呈“前方后圆”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到北依次排列陵宫门、裬恩门、裬恩殿、内红门、二柱牌楼门、石五供、方城名楼以及宝顶。
长陵陵宫通过空间布局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建筑体量的大小对比,烘托出了建筑群核心裬恩殿和标志性建筑方城明楼。方城明楼由下部方城和上部明楼形成竖向构图,与横向展开的裬恩殿形成造型体量上的对比。
裬恩殿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型楠木殿宇,形制与太和殿相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上覆重檐庑殿黄琉璃瓦顶,立于三重汉白玉台基上。用料和工程质量比太和殿更讲究,殿内有十二根金丝楠木大柱,整体端庄宏伟。
从明楼看祾恩殿,李俨摄
长陵祾恩殿内部,李俨摄
明十三陵格局、选材随感
刘一帆
明十三陵是以明成祖长陵为核心,顺应山势遵循昭穆制度而布局的陵墓群。
十三陵总体布局承袭了孝陵的精髓,顺应山势不拘于四方对正,各个帝陵皆为"前圆后方"的祭祀建筑布局,由南至北依次是陵门、祾恩门、祾恩殿、内红门、棂星门、石五供、方城明楼与宝城宝顶,成为明清帝陵的范式。
在用材上,除裬恩门、祾恩殿外皆为砖石砌筑之建筑。底座、城台采用拱券结构,屋顶采用砖石琉璃写仿木构建筑屋顶。由于其材料性质使然,其出檐小于木构建筑。而装饰的耐久度要高于木构,是故时至今日仍保存完好。
缘何石构建筑有如此优点却在中国未普及发展,笔者较为认同的缘由是石构建筑造价较高,工时较长,木构建筑的使用寿命足以应对使用的要求,故而只有在财力雄厚,生前造陵的皇家陵墓才有较多的使用。
定陵方城明楼,刘一帆摄
定陵内红门南望,刘一帆摄
百尺为形,千尺为势——清东陵
秦正
作为中华大地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家陵园,清东陵无论在建制还是规模上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水准。在陵园的选址上,相较于依照传统堪舆学说进行选址布局的帝王陵园,清东陵南部的屏山,案山能够更加直观的给人以强烈的序列感。相较于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的明十三陵,明陵背山天寿山的屏障感更胜一筹。
清东陵一脉相承明陵建制,在建筑尺度上,国力强盛与否和尊卑等级秩序决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建筑的华丽程度。归根结底,礼制是决定因素。以慈禧定东陵为例,即便慈禧太后执政期间国家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依然无法阻止爱慕繁饰的慈禧修建装饰华丽的陵墓。即便如此,她依然不敢越雷池半步,在建筑等级上,均不超过西边的慈安陵,仅仅在礼制管辖稍弱的细部装饰和用材选择上力求极致。
清陵地宫由于多数被盗,开启的较多,相较于明陵,清陵地宫尺度明显小很多,不设东西耳室,仅用进深方向营造空间序列。在乾隆裕陵地宫内,更是布满喇嘛教主题经文和雕刻,极尽奢华。
裕陵三座门,秦正摄
裕陵地宫喇嘛塔雕刻,秦正摄
图片整理丨潘梦瑶
图文排版丨王新宇
图文校核丨陈宇峰
版权申明
本文版权归南工古建所有
如需转载,请后台与南工古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