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作为驰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明朝文化灿烂光辉的历史名迹。是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
而长陵祾恩殿这座高等级的明代官式建筑汇集了古代建筑的特点,具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可谓建筑史上的丰碑。
明十三陵每期一问栏目,这期小编就给大家讲讲:庆陵的陵寝建筑有什么特点?
庆陵的陵寝建筑有什么特点?
庆陵的陵寝建筑受风水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点。
庆陵所在地的风水堂局和献陵一样,都是内明堂的风水格局,因此,其宝城前的前后两进院落和献陵一样,也采取了分别建在环抱于陵前的龙砂前后的作法。但是由于庆陵的明堂面积比献陵还要小,所以在建筑设施的设置上又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方式。
一是在排水设施的设置上,采取了地上明沟和地下涵洞相结合的方式。各陵的排水设施大多采用明沟排水的方式,在陵园左右两侧分别用砖石砌成排水沟渠,绕经陵前,将陵后来龙(山脉)左右两旁的“虾须水”(风水中,要求陵后山脉的来势要呈“个”字形。中间的一条山脉即来龙,为陵寝龙脉。左右两条山脉因位处龙脉左右,有的是龙脉的余脉,有的另起一山,走向呈“八”字形,因此这两条山脉在风水术中被称为“大八字”。“大八字”与龙脉之间的沟壑因是水流的必经之处,且在“大八字”之内,故此有“小八字”之称,因为它的走向形似虾须,所又被称为“虾须水")水流排放到陵区内的河流中。
但是,由于庆陵的明堂之内将将够建成一座宝城和一道进深很浅的院落,没有修建排水明沟的位置,所以,在陵园设计中采取了用地下排水涵洞排放宝城两旁“虾须水”水流的方式。庆陵的地下排水涵洞的交汇点位于明楼前。总长达余米,其平面走向略似“T"字形。涵洞的工程非常坚固,均为大块条石发券。券顶高约3米,券宽3.5米。其入水处为明楼前陵园第二进院落左右两墙外侧,出水口在环抱陵前的龙砂南坡下(位陵园第一进院落的左后方。)
宝城两侧的水流从宝城两侧的排水明沟进入明楼前左右宫墙下的地下涵洞后,在明楼前(约当棂星门之右)的地下汇为一流,然后从地下朝东南方向经环抱陵前的龙砂之下排出,再经设于第一进院落后侧、右侧、前方的排水明沟注入河道。这一考虑精到的排水方式,虽然主观上是为了适应“水绕山缠”和“龙砂不可损伤”的风水之说,但客观上却使陵园的景观更为优美,达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意境。
二是改变了方城月台礓礤路的走向。天寿山各陵,凡是宝城与前面方院地势落差较大的,都在方城之前建成一座月台(高台),并在月台前面设礓礤路,以沟通宝城和方院之间的联系。十三陵中的景、裕、茂、泰、康、昭、德七陵都采用的是这种形式。
但是,庆陵鉴于明堂面积较小的特殊情况,虽然也因地势关系在方城下修建了月台,但月台前的礓礤路却不是向前伸出,而是向左右两个方向伸出。经过这样的设计,既解决了由前面方院进入宝城的路由问题,也避免了因月台较高,如在月台设前伸的礓礤路,势必会造成院内壅塞,石五供和棂星门不便安排的问题。
本期的语音栏目到这里就和大家告一段落了。下期小编将开始讲述:德陵圣号碑的雕饰有什么特点?下期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