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前后历经了几十个朝代,在所有的开国皇帝中,可能只有朱元璋算是贫苦农民出生。
刘邦虽然也是出生平民,但家境殷实,祖辈还被封为丰公。《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早年间“豁达大度,不事生产”。之后刘邦出仕,任沛县泗水亭长,也就是基层派出所所长。
回归正题,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从永乐帝朱棣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还有三位皇帝不在明十三陵。
第一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年称帝,国号大明,定都于南京。因此,朱元璋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为明孝陵。
其实,在年,朱元璋就有迁都的想法,不过不是北京,而是西安。于是命太子朱标巡视陕西。同时受封于这里的秦王朱樉因为在当地多次犯错而被召回京师,朱标因此也被要求趁机调查一下秦王的言行。
可是朱标自陕西视察返回南京后不久就生了病,并于次年病死。
于是朱标之子朱允炆被册封为皇太孙。
这第二位也正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由于靖难之役,结果下落不明,成为历史上的一桩悬案,所以没有陵寝。
朱元璋即位后,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为藩王,其中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谷王、辽王、宁王、庆王、肃王等九大塞王,领兵驻守边塞,这些藩王都有护卫甲士“少者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公侯大臣见了他们都要“伏而拜谒”,地方上的一些大事以及军队调动,都要向当地藩王禀而后行。
朱允炆当上皇太孙后,就开始担心诸王拥兵自重、多行不法,开始考虑削弱藩王的权力。等到他21岁登基后,便开始着手削藩。
在朱允炆的一番操作后,这些叔叔们有的死,有的伤,有的贬为庶人,有的遭到流放。
有压迫自然就有反抗,这些叔叔们中,以四叔燕王实力最强,佣兵10万。从朱允炆削藩开始,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
靖难之初,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南京的建文帝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朝鲜国王李芳远都公开表示支持朱允炆打燕王。
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其实,早在朱元璋还在位时的一次家族聚会上就初现端倪。这次会上,朱元璋以眼前景色出了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作为皇太孙,第一个对出下联:“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听后皱了皱眉头,下联虽然不俗,但是毫无王者气息。
随后各位皇子纷纷对出下联,朱元璋品味一番,也跟朱允炆没啥太大差别,想着儿子们没有太大霸气,孙子未来的路应该还好走,不由得舒了一口气。
就在这时,最后一个接下联的四子朱棣站了出来,高声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满场的皇子王孙都被朱棣的气势震慑住,纷纷鼓掌致意,有人还高呼:“对的好,好气魄……”
结果还真的成了二人命运的谶语。
年,朱棣抵达南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
朱棣自然是拼命搜捕,可是活生生地,就是一直都没有找到朱允炆。
第三位就是明朝第七帝明代宗朱祁钰。
明代宗的上一任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镇,他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御驾亲征。
年,明朝接到瓦剌军队侵犯的情报,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北伐亲征,留下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结果不敌,被瓦剌所俘。
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在太后和大臣商议让郕王朱祁钰代为执政,是为明代宗。
没想到的是,瓦剌又把明英宗放回来了。明代宗自然怕明英宗抢了他的帝位,于是把明英宗关了起来。
后来,明英宗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又做回了皇帝。
这回轮到了明英宗把明代宗关了起来,结果不同的是,明代宗很快就翘了辫子。
明英宗一生就恨明代宗,更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在明代宗死后,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