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是永乐七年(一四零九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二百三十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今天雨梦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明十三陵吧。
长陵是明十三陵之首,这是永乐皇帝和他的皇后徐氏的陵墓。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皇帝,迁都北京就是他的决定,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政治格局。
而长陵是是永乐皇帝建立故宫的第三年开始建的“寿宫”。这个陵园规模宏大,用料方面也是严格考究的,施工都是十分精细,工程繁琐浩大,营建时日十分久,单是地宫就用了四年。
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的陵墓,它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是明十三陵之一。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体弱多病,继位一年就离世了。
景陵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的陵墓,它是景陵从宣宗去世后修建,因为宣宗十分反对奢侈,所以陵墓占地面积仅二点四万平方米。宣德十年开始动工,期间断断续续,一共经过二十八年完成。裕陵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的陵墓,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开始修建,仅用了四个月就完成了地宫和陵园的营建工作。
占地面积二点八九万平方米。茂陵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的朱见深陵墓,这座陵墓与裕陵相比规模更大一些,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陵寝完成也仅仅八个月而已。
泰陵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朱祐樘的陵墓,孝宗皇帝是明后期一位比较励精图治的贤君了,但令人可惜的是在位仅十八年。陵园修建的时间也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
康陵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朱厚照的陵墓,它位于昌平天寿山陵区莲花山东麓。建陵用了一年的时间,总体布局沿袭前面的制度,呈前方后圆的形状。康陵是目前发现的十三陵中砖碑铭文最多的一个陵。康陵建于正德十六年,占地二点七万平方米。明朝末年,康陵遭到烧毁,不过在清朝乾隆年间,曾经被整修过。
永陵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朱厚熜的陵墓,嘉靖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共计四十八年。他的陵墓修建规模仅次于明成祖朱棣的长陵,而超过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这座陵墓因有《永乐大典》而更加有名。嘉靖十五年开始动工,历经七到十一年大体完工,面积仅次于长陵。
昭陵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的陵寝,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他拥有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建造了。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二十八岁,到一六二零年才启用,它陵墓闲置了三年年之久。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其规制完全仿照他的祖父嘉靖皇帝的永陵建造。
庆陵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朱常洛的陵墓,因为光宗死得太过于突然,对于陵墓修建之事尚未准备。于是就用明代宗的陵墓下葬了。陵墓占地二点七六万平方米,重新修缮到下葬时长近四个月。
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朱由校的陵墓,它占地面积三点一万平方米,用时五年完工。修建时经费不足,最后大臣捐款才够经费修建。德陵是明朝修建的最后一座帝陵。思陵是明亡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后,李自成进入北京,将其下葬于田贵妃墓。
后来清军入关,顺治帝为笼络人心,将陵墓再次修缮,历经了一波三折之后,才形成了定陵,所以定陵的规模较小。这就是明十三陵了,除了南京的明孝陵,以及不知所踪的建文帝,再就只有景泰帝朱祁钰没有进入进入皇陵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