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13日,我再次前往甘肃寻访,本次又是给王家安先生添麻烦,王先生请来了甘肃贡院博物馆馆长贾守雄先生及当地文史专家廖海洋先生,他们一同带我探看了几处遗迹。王家安告诉我说,兰州市博物馆内藏有末代肃王朱识鋐的草书《千字文》,他带我前往那里探看。没想到赶到博物馆时已经下班了,隔墙看到院内有人,向对方解释现在离关门时间还有二十多分钟,对方说博物馆提前闭馆是正常的,拒绝了我等入内之请求。
拱形顶
王家安告诉我,此博物馆后院还有一座白衣寺塔,乃是肃王所建,我们隔着铁栅栏门遥望此塔。从外观看过去,该塔保护得十分完好,根据清咸丰十年(年)撰刻的《补修白衣寺塔记》碑文记载:“白衣寺为前明肃藩王所建,相传乃王妃之功德,至今四百余年,数则重修。”可见该塔确实是肃府人所建。
盗洞内侧
王家安说在年冬,兰州市博物馆对此塔进行维修时,在塔顶端的琉璃球下发现了明万历版《大方广佛华严经三昧忏法》和《佛母大孔雀明王经》数部,还有一部《祈福赦罪解厄消灾保命经》,此经卷末有墨笔题记“明第六代孙淳化王发心命工梨造”。
石门存半边
肃府所刻《淳化阁帖》最具名气,想来这就是题记落款的原因。可惜我们无法在此目睹这部肃府旧藏了。
冲刷下来的土
从资料中得知,甘肃省博物馆还藏有一部《大方便佛报恩经》,此经为经折装,用金汗书写在磁青纸上,计有七册,第七册的卷末有一段题记:
肃府内居奉佛弟子典服正阮普智、典宝正阮普广、典宝副尚普海、典膳副阮普圆,伏念普智等生于中土,忝侍宫闱,迨今四十余载。虽父母生身,实赖国王养育之恩。至于成立欲报,大德其道,无由捻闻。佛氏之教,神通广大,浩瀚无边。写经造像,功德第一。是以特发愿心,捐资易金,延请善画之士誊写妙法莲华经7卷,大方便佛报恩经7卷,金光明最胜王经10卷,地藏菩萨本愿经3卷。绘画水陆功德一坛,计61轴。珍藏皋兰普照寺常住,永远流传。
手机照亮
可见该经乃是由肃府长史司的四人出资修造,从名称看,其均为普字辈,想来这是居士名,他们出资命人所写之经还有其他几种,可惜其他的未曾得见。此段题记的落款是“大明正统五年”。
残存绝色
与肃府有关的书籍还有一部《永乐南藏》,林健在《明代肃府研究》中简述说:“甘肃省图书馆藏《永乐南藏》是明肃王朱绅尧和其母妃陈氏出资印造的,共印造3部。万历二十七年(年),朱绅尧和其母妃陈氏派兰州崇庆寺僧人镜授和徒弟怀戒到南京印刷,万历二十八年(年)印成后运回兰州。分别存放在五泉山藏经殿、嘉福寺(俗名木塔寺)、普照寺(位置在今兰园)各一部。同治年间,五泉山藏经殿和嘉福寺的两部毁于战火,只剩下普照寺的这部《永乐南藏》。年12月26、27、28三天,日本侵略军的飞机连续轰炸兰州,日军的炮火击中了普照寺,经过僧众的全力抢救,才保住了这部佛教典籍。”
门与轴一体
遗憾的是,甘肃省图所藏善本搬到了山上,看一次很不容易,致使我无缘目睹该部大藏。转天,由贾守雄的朋友开车,贾先生及王家安带我一同前往来紫堡去探看肃王墓。林健在其专著中化用了施连山在《明肃王墓考略》的所言来解读该乡名称之来由:“又选定平顶峰下质孤堡,也就是今天的黄家庄。但这里已有一户农家,朱瞻焰便屈尊认为义子,这户人家就成了皇亲,平顶峰下的这块地也就作了肃王的圹地。老百姓把质孤堡改为‘买子堡’,因‘买’和‘来’音近,后来‘买子堡’讹为‘来子堡’,又有人附会‘紫气东来’,遂改名为‘来紫堡’。来紫堡乡就是这样得名的。”
亚字型布局
从兰州前往平顶峰,大约开行了一个小时,在路上王家安联系了黄家庄村委会的干部张旭先生,在路口见到张先生后,请其上车带我们向山坡驶去。远远看到几百米外有一座山,穿村而过,车停在了山脚下。
小龛
这一带有个小型停车场,后方是新建的牌坊,然牌坊上贴有一副对联,“明肃王墓”几个字上面贴了横批“乐在其中”,读此句略感怪异,对联则为:肃王古墓静卧平顶峰;苑川美景尽收眼帘中。
漆黑一片
牌坊下有铁栅栏门,张旭顺手将其打开,带我三人入内。前方是一块平地,左右两侧种满了果树,正前方的山坡上盖起一座仿古房屋,张旭说这是本村筹资建造者,乃是为了整体管理肃王墓群。
倒斜的另一个门
前行一百余米,转而上坡,在路边看到全国级文保牌。然前行之路仅是在地面铺装了一些石子,并未硬化。张旭解释说,因为经费太少,肃王墓景区仅是初步建设。我在资料上查得,年榆中县文化广播局批准成立了明肃王墓文保小组,组员三人,由黄家庄村民担任。市文物局从年到年间每年下发元,这笔钱由3位文保人员平分,因为每年人均所得仅元,所以工作积极性不高。从年开始,每年下发的经费涨到了元,但是人均年工资也仅元,余外难以得到更多的费用。所以张旭称现在的状况是村委会自筹资所建,但他说相关部门要对肃王墓系统整修,将来可能有大笔钱拨付下来。
各墓室空无一物
说话间,我们转入了一条荒径,前行三十米,看到一土丘,张旭说这就是朱楧墓。从外观看过去,墓丘旁仅有几平米大的简易小屋,张旭说这是看果园人住的房屋。我问为何把房屋建在墓旁,他说朱楧墓是被本村当作储藏水果的地窖在使用。
周围是四十亩果园
资料上说朱楧墓地面建筑早已被毁,年当地农民挖开了朱楧墓,但该墓已被盗过,所以未能出土多少东西。但还是在里面发现了一个残的墓志,根据专家研究,此墓就是朱楧与王妃孙氏的合葬墓。
陵园的第二道门
张旭说该墓挖开后,开始没觉得有什么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各地要求挖防空洞进行备战,于是他们就用朱楧墓来作为防空洞。再后来,黄家庄生产队把庄王墓周围种上了一些果树,改为了果园,于是庄王墓就作为储藏水果的保鲜库来使用。
山体土质
闻听张旭的解释,我看了一眼王家安,而后揶揄他:你真幸福,肯定吃过藩王墓中拉出的水果。王兄笑着说:恐怕没有那么幸运吧。
牌坊内侧
走到墓丘前,看到南面有坍塌的痕迹,张旭说墓门打开后上面的封土并未处理,一旦下雨就会有泥流入墓室内,他们曾做过清理,但因没有经费,未做彻底加固。眼前的墓道地面未做硬化,从地面走到墓门有很大的坡度,我感觉倾角已超过了70度。张旭说现在不是水果下来的季节,里面没有东西,可以入内探看。
黄家庄村景
陡坡两侧没有任何扶手,我担心自己下行时滑倒,然到其门不能入,终究有些不甘心。王家安和贾守雄看出了我的心思,他们鼓动我一定要入内看看。王家安在前,贾守雄在后,两人一个扶着一个拉着,得以令我缓慢地下行,途中我还不忘拍照。
折腾了十分钟左右,终于下到了墓门口,但这个门口很低矮,必须躬着腰爬进去。我奇怪于村民从此运送水果是否很费气力,张旭解释说,如果完全挖出墓门陡坡就更大了,他们也不愿意把墓道挖得很长来减缓陡坡。这种将就的方式真令人佩服。
黄土高坡
我们三人匍匐着身子钻进了墓穴中,张旭也跟着进来,里面黑洞洞的没有照明,三人分别用手机照亮,以便我拍照。几分钟后,渐渐适应了里面的光线,感觉这里面积比想象的大许多,前后左右均有墓室,整体上感觉是亚字型。每面墙上都有一个小龛,想来是放供奉物的。
肃王墓保护须知
墓门基本保持完好,门轴和门扇乃是用整块巨大雕造而成,门梁和门扇上涂有红色,余外只是青砖的颜色。在门圈的上方有一个窄窄的小洞,张旭说这是盗洞,因为在年村民第一次打开此墓时,看到这个洞下有一堆白骨,他们猜测当年的盗墓贼至少有两位,两人很准确地打穿了墓顶,而后用绳子下到墓室,把里面的陪葬品一一拉上去,也许是丧葬物太过丰盛,让其中一人起了独占的欲望,于是他上去后把绳子拉起来,另一位无论如何也爬不出洞口,最终饿死在这里。
贾守雄感慨说,按照盗墓传统,一般都是一家人集体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安全,想来这两位盗墓贼是亲兄弟,竟然也能出此狠手,可见钱财何等害人。
斑鸠
参观完庄王墓,两人仍是前拉后推的把我折腾上了土坡,到此时,每人都变成了土猴,站在屋外相互拍打,总算清理出了人样。我向张旭请教其他的几座墓在哪里,他说目前肃王墓只有这座能看,因为其他的墓虽然做了编号,但有的被挖平了有的被回填了。前些年相关部门给每座肃王墓起了代号,例如3号墓距此八百米,是年在灌溉活家田时发现水很快渗下去了,于是人们发现了此墓并将其打开。当时该墓出土了大量的金银玉铜器等,当时村民们将此哄抢私分,但过了不久,人们觉得家中摆陪葬品不吉利,于是又将一些物品送回,但是他们把一些陪葬物砸碎埋在了旁边的一个坑里,地宫也被回填了。
老校门
张旭又说其中的七号墓是肃怀王与妃子王氏的合葬墓,现处在某位村民家的后院内。年,甘肃省博考古队对此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墓志铭,但当时因经费短缺,他们将该墓回填,现在出土文物和墓志铭藏在榆中县博物馆。
此后张旭又讲了其他几座肃王墓的情况,闻听这些遭遇令人唏嘘。我问张旭本村还有什么历史遗迹,他说榆中县萃英学校在这里,而后带我们前去探看,这里大门上着锁,隔墙望过去,里面是新楼,只是校门为民国风格的建筑。
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