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介绍 >> 正文 >> 正文

印象皇陵丨北京,明十三陵定陵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5/15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朱翊钧年号万历,谥号显皇帝,这里还葬有孝端、孝靖两位皇后。

※Tips:朱翊钧10岁登基,在位48年,前十五年在首辅张居正的辅佐下,出现了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的景象。万历皇帝曾主持了著名的三大征(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巩固了中华疆土,形成了短暂的中兴局面;万历后期,朱翊钧万事不理,荒于政事,沉湎于酒色,因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加上多次的战争导致积蓄下来的实力统统败光,统治者内部派系斗争也越发激烈,国家运转呼摇停摆,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年,终因长期酒色无节,国事困扰,郁郁而终。终年五十八岁,安葬于定陵。

定陵的主要建筑有石桥、碑亭、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和地下宫殿。主体建筑均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

陵区的第一个建筑,是三座并列的单孔石桥,桥身保存完好,石栏杆为修建博物馆时补上的。

在正式踏入定陵之前,石桥的前后还保留有一条庄严的石板大道,这条道路就是古时俗称的“神道”了,道路中间为2.5米左右的条石,两侧为两米多的墁砖散水。

※Tips:“散水”就是房屋的外墙外侧,用材料作出一定宽度,带有向外倾斜的带状保护带,其作用是不让墙根处积水,故称“散水”。

位于陵门广场前空无一字的万历皇帝神功圣德碑。摸摸石龟的头,沾沾福气。

景区入口,也称重门。也可以称作是定陵的陵门。

十三陵,顾名思义,就是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在明朝年的历史中,共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

※Tips:陵墓不在十三陵地区的明朝皇帝分别是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都城建在了今日的南京,死后就葬在了南京钟山的明孝陵;由于太子朱标早亡,所以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皇长孙建文帝朱允炆,而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发兵南下,建文帝在这次浩劫中下落不明,于是朱棣顺利的从侄儿手中夺过了皇位;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在亲征的“土木堡之变”中被敌人俘虏。国不能一日无主,其弟弟朱祁钰称帝,但随后朱祁镇又被放了回来,大权在握的朱祁钰并不愿意归还皇位,将哥哥软禁在南宫长达七年,后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哥哥英宗搞了一场“夺门之变”,重新做回了皇帝。朱祁钰死后,按亲王礼葬在了北京玉泉山,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按照亲王礼葬的皇帝。

这样,明朝的十六位皇帝,有两位葬在了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了这里,所以统称“十三陵”。

穿过重门就是陵宫的一进院落。北侧是祾恩门的遗址。

在遗址上,能看到一些台基,这就是定陵的祾恩门台基了,这个祾恩门就相当于故宫太和殿前的太和门。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的意思,“恩”字取“罔极之恩”的意思,两者联系起来说的意思就是后世子孙在这里祭拜祖先,祖先在这里接受晚辈的祭祀,子孙在这里缅怀先祖的极大恩德。

※Tips:祾恩门在崇祯十七年三月,被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焚毁,当时被烧毁的还有祾恩殿和两个配殿,后来到清朝重修十三陵时,祾恩门被缩小重建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重新修建的祾恩门又被烧毁了,所以到现在你所看到的只是清朝时期重建遗留下来的台基石柱,台基上的石栏杆有不少是明朝时期的旧物。

二进院落的北面为祾恩殿遗址。只剩下一些基座和残垣断壁,后人也只能从古籍的画卷中感受定陵的恢弘之貌。

※Tips:和祾恩门一样,祾恩殿也是经过两次战火的侵袭,一次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起义,一次是民国时期,当地人为了管理这座陵墓,再次烧毁了这座建筑,到现在只剩下台基了。虽然现在只剩下遗址,但是遗址前面的阶梯上还留着一块精美的御路石雕。

祾恩殿精美的御路石雕(龙凤戏珠丹陛)。故宫里刻在皇帝专用道路上的石雕,一般情况下上面的图案都是龙,而定陵的上面则多了一只飞舞的凤凰,这是为了对应陪葬的两位皇后。祾恩殿后院的东西殿房,为定陵出土文物展厅。用于介绍定陵的概况、地宫的发掘过程以及万历皇帝朱诩钧和他的两个皇后的随葬器物。这些文物中有四件属于国宝级文物,分别是金冠、凤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左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