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冰凌读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大风歌》
汉高祖刘邦一首大风歌唱出了他的悲壮情怀,刘邦称帝,定都洛阳,但是各路诸侯心存异心,个个谋定而后动,天下定而未安。
刘邦从48岁起兵,56岁称帝,短短8年时间,成功完成从布衣到帝王的华丽转身。
汉十二年,淮南王黥布造反,向东吞并了荆王刘贾的地盘,又北渡淮河,楚王刘交被迫逃到薛邑。高祖亲自率兵前去讨伐。刘邦把黥布打得落荒而逃,他派大将乘胜追击,自己则返回都城洛阳。
刘邦路过家乡沛县,召集父老乡亲,置办酒席,开怀畅饮。刘邦现在是皇帝,可以说是荣归故里,可是他性格直爽,不拘小节。他从沛县小孩子中挑选了个人,教他们唱歌,自己击筑唱《大风歌》。
刘邦久未归乡,心情激动,洒下行行热泪,对家乡父老说出肺腑之言。沛县父老十分爱戴他。刘邦对家乡父老说,“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远游在外的人思念故乡,我虽然在关中称帝,但我百年后的魂魄依然会思念故乡。
生于斯长于斯,故乡是每个人成长的地方,就像那些年流行的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样,故乡是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这首歌不仅仅是歌词优美,主要是它触动了人们心中的那片柔软,拨动了心中那思乡之弦。现在虽然是网络时代,离家在外的人能够通过视频聊天以解思乡之苦,但他们还是一有时间就会回到家乡,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在春节时春运成为大问题之所在。
刘邦说出这些话,固有安抚人心之嫌,但确实也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向父老们表示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世世代代都不必交。可见刘邦对家乡人的真挚情感。
刘邦白手起家,打下汉室江山,为以后汉朝的年基业打下基础。他起于微细,仗三尺剑取天下,楚汉之争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把项羽干翻垓下,一举定天下,自有他的君王之势。刘邦制定的许多制度一直延续很多年,对于稳固江山和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都有所建树。
比如,朝纲和皇帝服饰方面都是汉朝制定,在封建王朝中延续下来的。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写到:“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寥寥几笔,叙尽刘邦的功绩。
刘邦接受儒家大师陆贾的建议“居马上而得之,宁可以马上而治之乎”,意思是说,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于是刘邦决心借鉴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皇帝上朝时,文武大臣们都会山呼:吾皇万岁万万岁。然后跪下磕头,其实现实中不是这样的,最起码在汉之前不是这样的。
刘邦初定天下时,大臣们在未央宫里,“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意思就是说,大臣们乱糟糟的,各种滋事,像江湖人士一样,没有一定的章法,甚至拔剑砍屋里的柱子。
刘邦就和儒生叔孙通商定“颇采古礼与秦礼杂就之”,定下礼仪,每逢上朝时,就会有司仪官
喊:趋,于是大臣们就小步跑着拿着笏板,上前;
列,入列,等皇帝出来后,再喊:
跪,然后大臣都跪下磕头,再喊:
拜,才能够拜,
再喊:
寿,就是祝贺的意思,大臣们喊:吾皇万岁万万岁!礼成。史载:“自诸侯一下,莫不振恐肃静”。
上朝是比较重要的场合,也比较复杂,自刘邦之后,这种规则就流传下来。
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事就是黄袍加身是刘邦指定的,华夏人都注重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秦朝的皇帝穿的衣服是黑色的,五行中黑为水,所以刘邦要用土克水,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土对应的颜色就是黄色,秦宫里有个专门精通五行八卦的人给刘邦献计,更改服饰,以便压制秦朝永不得翻身。从此,黄色成了皇家专用,平民百姓都不能用这个颜色。
刘邦建立汉朝,定制的等级礼仪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稳固了汉室江山,毛泽东同志对他的才能赞不绝口,在人民解放军过江解放南京时,毛主席联想到楚汉之争,触发灵感,一首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一蹴而就。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主席欣赏刘邦的才干,“不可沽名学霸王”不能像项羽一样死要面子活受罪,以至于身败名裂,自刎于乌江。要学习刘邦“宜将剩勇追穷寇”,敢于将斗争进行到底,打得敌人永无翻身之日。这就是毛泽东读历史,以史为鉴,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军事上的例子,他还爱看三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才能由弱小变强大,慢慢打击对手,直至完胜!
司马迁对汉高祖刘邦极力赞扬之词,从《高祖本纪》中能够窥其一斑,刘邦的成功不是凭借自己有多大本事,而是他的驭人之术高明。刘邦是刘氏集团的老大,他说:
“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去,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就是说,我刘邦虽然不如张良、萧何、韩信有本事,但我会让他们为我所用,以至于刘氏集团发展成独一无二的老大。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对刘邦的称呼是“高祖”二字,那么,高祖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知道帝王的称号一般有四种。
一是年号,这个比较常见,清代的皇帝比较喜欢用年号称呼,比如,康熙、乾隆。
二是庙号,贡献大的皇帝才能有庙号,“有德者有庙号”可能是对皇帝的一种鞭策吧。刘邦的庙号为“高”,所以称为“高祖”,汉代12位帝王中有四位有庙号,他们在位时都有一番作为;汉文帝刘恒称汉太宗,汉武帝刘彻称为世宗,汉宣帝刘洵称为中宗。
三是谥号,春秋战国时的君王用谥号的比较多,谥号在秦汉以前很重要,有时候通过谥号就能够判断一个帝王的政绩,一般带“武”字的就是对开疆扩土有功的帝王。刘邦的谥号也是一个“高”字,也称汉高帝,或者高皇帝;
谥号也是一种主要的称号,当然是死了之后,后人给起的,比如,我们常说的“慈禧”,就是那拉氏死后的谥号称号,她活着时是不称呼慈禧的。慈禧是25个字的缩写,它全称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胜显皇后。
四是陵号,陵墓的称号,比如,北京的十三陵,昭陵。一般不常用。
关于这些帝王的称号,秦始皇不喜谥号,因为谥号是帝王死后,后代给出的评判所封的称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甚无谓。”这样太没有道理,于是,把谥号给废除了,到汉朝时又恢复了。
秦始皇废除的封建制,实行郡县制;刘邦在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后,开始实行先封建后郡县的过度制度,精心打造自己的王国,并且取得一定成效。比如,制定朝纲、帝王服饰颜色专用、以及启用儒家之道,都是刘邦统治人们的思想,已达到自己政权稳固的目的。
时代的长河浩浩荡荡,万事皆可期待!
(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