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光,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时大修长城,大肆征用民夫,制造了不少悲剧,孟姜女哭长城就是其中经典。此外,统治者还将一批又一批庸徒(佣工)徙居到了北京城外西北百里之处,这个地方因此得名“居庸”。明洪武元年,居庸关建城,成为北京西北的重要门户。
历史悠悠,千年沧桑。清康熙二十一年,一位年轻英武的军官率军出巡,到达崇林峻险的居庸关,想到了此行的重任,不免怀古叹今,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在时空交替的瞬间中写下了一首采桑子。
《采桑子.居庸关》(清.纳兰容若)巂周声里严关峙,匹马登登。乱踏黄尘,听报邮签第几程。行人莫话前朝事,风雨诸陵。寂寞鱼灯,天寿山头冷月横。
这位青年才俊就是名满天下的纳兰容若,作为康熙的御前侍卫,过去他常常伴驾出巡,但这次他却是一军之主,独立担当,前往西域“觇唆龙诸风位羌”,对西北诸部一是安抚,二是侦查,目的是为解决西北问题打前站,可谓任重道远。
面对复杂局势,纳兰心潮澎湃,思绪难平。马蹄声、杜鹃声、更筹声,声声交织在一起,在漫天飞舞的尘土中此起彼伏,一幅幅布满尘埃的居庸关画卷次第展开:关门险要,如同千年前那般峻毅。雟周声声,重现了杜鹃啼血的哀愁。
穿透这厚重的历史帷幕,纳兰将荒凉与冷意抒发到了极致:“寂寞鱼灯,天寿山头冷月横”。天寿山位于北京昌平东北部,原名黄土山,明建十三陵后,更名天寿山。
在那山上,一盏盏虚无缥缈的“鱼灯”,在前朝帝王陵寝里,仿佛幽灵般飘荡,星星点点,凄惨阴森,诉说着繁华落尽后无尽的凄凉。
纳兰故去数天,他生前到访过的不少部落,纷纷前来归顺清廷。皇上嘉赏,世人赞美,对于已成亡魂的才子而言,皆成前尘往事、过眼云烟,这究竟是历史对纳兰的厚爱,还是戏弄?
那一天,面对居庸关,纳兰看到了前朝的兴亡,看到了风雨沧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将来。纳兰的心,是那么的玲珑剔透,那么的冰清玉洁,因此上,才能在盛宠之下,写出这般的哀婉,这般的凄凉。
作者简介:千语千江月生于风花雪月,长于濛濛烟雨,居于满城繁花。酷爱散文、诗歌、赏析,在时光书笺中,品茶,品书,品乐,品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