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和陈云同志之间有4层关系:我们是夫妻、是师生、是上下级,更是革命同志。陈云是一位领导能力特别极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时又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这即是全党公认的,也是在和他共同生活的58年里,最集中最深刻的体会。陈云同志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时常萦绕在我的身边。他那说话的神态,他爱说的口头语,他平日生活的习惯,这一切对我来说是那样的熟悉,仿佛就在眼前。
这是多么质朴无华而又至真至纯的一段话,这既是妻子对丈夫的深深怀念,又是妻子对丈夫的无限眷恋,它记载这一段永远不变的历史,又记载了一段永生难忘的革命爱情。
写这些话的老人就是与陈云同志风雨同舟,相濡以沫58载的于若木。
今天,我们就踏着先辈留下的足迹,一起走进于若木老人的传奇一生。
年4月15日,“五四运动”前夕,山东济南如意街七家村于家出生了一个千金,给这个书香门第之家平添了无限喜悦。按照家族女孩辈份排名,她们这一辈正好是“式”字辈,于是父亲就为这个刚出生的女儿取名:式毂。
于式毂就是后来的于若木。
于家在当时是山东远近闻名的书香之家,于若木的父亲于明信先生早年考入山东大学堂,后又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回国后出任山东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是民国初年山东省“四大教育家”之一。
于明信优越的家庭环境,良好的教育氛围,纯正开明的家风,使于家的儿女从小耳濡目染,在学习上个个都是优等生:
大哥于道泉,毕业于燕京大学,后赴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留学。
二哥于道源,毕业于燕京大学,后赴日本留学。
大姐于式玉,毕业于日本早稻田音乐学院。
连大姐夫都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耶鲁大学两所大学的高材生。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于若木,学习成绩自然不差。
年,13岁的于若木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之后,考入了当时著名的山东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念初中。一年之后,全家搬家到北平什刹海北河沿,于是于若木又转学到北平两吉女子中学。
年,16岁的于若木又考入北平著名女校——北平市立女一中读高中。
而就在这一年,16岁的于若木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
从此,于若木从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一个花季少女,逐渐走上革命道路。
其实,于若木的革命思想,并不是一下子就变化了的。
于若木的革命启蒙主要是两个人:
第一个就是她的二哥于道源。提起于道源,这里要专门说一下,可能很多朋友提到这个名字不熟悉,其实于道源在燕京大学时就已经是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了,他是我党早期著名的无线电专家,后任八路军师电台台长。
于若木是二哥于道源的第一个妹妹,所以二哥非常喜欢和爱护这个妹妹,他们兄妹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好。
当时,在燕京大学上学的二哥就经常给于若木介绍大量的进步文艺作品,像郭沫若,蒋光慈的作品等。于若木在二哥的引导下开始接触革命思想。
第二个是她在女一中的语文老师,地下党员周小舟,后任毛主席秘书,湖南省委书记。
周小舟的语文课从不死板,他会自己给学生选择进步书刊上的文章让学生们学习。同学们经常会读到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文章。
在文章中受到启发的于若木,就会把自己的进步思想写进自己的作文里。周小舟看到于若木的作文后,就感觉她是一个可以培养的对象,于是就经常给她介绍一些进步书籍。比如于若木第一次看到的真正的革命书籍《到年的大革命》这本书,就是周小舟介绍给她看的。当时这本书就是禁书,但从这本书里,于若木第一次了解了大革命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若木一步一步的加深着自己的革命思想,向党组织靠拢。
“一二·九”运动,更是让16岁的于若木在那个光明与黑暗较量的年代,经受了血与火的锤炼。
“一二·九”运动后,党组织在于若木的家里组成了团支部,而于若木就是团支部三个成员之一。于若木的家就成为了党组织的地下交通站,16岁的于若木成为了这个交通站的负责人,在她认真努力的工作下,为党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
由于工作出色,一年后,也就是在于若木17岁的那一年,在周小舟的介绍下,于若木光荣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员。
年10月,经党组织介绍,18岁的于若木与妹妹于式坤一同前往革命圣地延安。
从此,于式毂正式改名为于若木。
取《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其中“若木”二字。
到了延安后,于若木带着中央给她写的组织介绍信,到中央组织部报到。
组织清楚,历史清白的于若木很快被被分配到了刚刚两个月的陕北公学学习。
当时同在陕北公学上学的有后来成为罗瑞卿夫人的郝治平,邓小平夫人卓琳等一大批有志青年。
年11月29日,正在上课的陕北公学上空,忽然听到有飞机的轰鸣声,警报声迅速响起,同学们纷纷躲避疏散。但在疏散的路上却发现这个飞机越飞越低,直奔延安飞来,却没有一点儿想轰炸的意思。到了最后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敌机,而是从苏联飞回来的坐着王明、陈云、康生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飞机。
其实早在年,陈云同志就已经从苏联回国了,但是当时正好赶上“西安事变”,他不得不在阿拉木图停留了将近4个月,直到年4月才到达新疆,并在新疆停下来成为中央驻新疆的代表。11月份正好赶上王明从苏联回来,在新疆停留,这才搭飞机和王明、康生等同志一块儿回到陕北。
当同学们知道这是送自己同志回陕北的飞机,并且欢迎会就是在陕北公学的时候,同学们迅速回到学校,兴高采烈地参加中央领导同志组织的欢迎会。
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基本上都到了,有毛主席,朱总司令,张闻天同志等,他们站在有几个方桌临时搭建成的舞台上,当时毛主席的情绪特别高涨,他把帽子摘下来,往天上抛,落下来,抛上去。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当时的欢迎场面特别的热烈。
陈云同志用一口纯正的上海口音在欢迎会上做了演讲。陈云同志的这一次发言,给台下年仅18岁的于若木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深深的被陈云同志的领导风范和口才所倾倒,直到多年后,于若木再次想起那一刻的时候,她都激动的难以自持。
这是于若木第一次见到陈云同志。
欢迎会议结束之后的一天晚上,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同志又邀请陈云同志来到陕北公学参加党员会。陈云在党员会上做了一个关于对知识分子政策的一个报告。在报告中他特别指出,我党非常重视知识份子,重视知识,非常欢迎知识份子来延安。
当时年仅18岁的于若木对党的领导人非常崇拜,非常喜欢听这些领导人同志的讲话。
陈云同志的这一次讲话再一次加深了他在于若木心中的印象。她特别崇拜这位30多岁即成熟又老练的“中年人”。
年1月,于若木又被派到中央党校学习。
由于当时陈云同志的身体比较虚弱,经常流鼻血,组织上就决定从党校挑一名政治既可靠又懂护理工作的女同志来照顾她的身体。
当组织找到于若木谈话的时候,于若木非常的为难,因为虽然她政治上非常可靠,但在当年女一中学过简单军事护理的她,也仅仅是为伤病员做过一些简单的包扎,其它的她一概不会。
但最终组织还是选择把于若木派到陈云同志身边工作。
就这样于若木来到了中央组织部陈云同志的身边,先从一些简单的工作做起,一些小的事情还可以处理,一旦有事情了就找人请医生。
照顾陈云的工作并不复杂,因为医生要求陈云静养,不能做很多工作,所以他便经常和于若木聊天。聊一些于若木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陈云同志也会向于若木讲一些自己的经历。相处久了,陈云同志发现于若木人非常的本分、朴实、老实,他也向于若木说自己也是个老实人。
就这样相处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有一次陈云同志对于若木说:“你愿意跟我做朋友吗?”,于若木听了之后既犹豫又高兴,在她心里,她当然愿意和自己崇拜的“偶像”做朋友,但从没有谈过恋爱的她还是显得手足无措。
陈云向于若木坦诚地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他说自己已经32岁了,又强调自己只是高小毕业。他希望于若木好好考虑考虑他的条件。
就这样,没过多久,陈云同志就送给了于若木,一个定情物——一本列宁写的《帝国主义论》,而于若木也回赠了他一个定情物——一个哥哥送给他的计算器,就这样两人确立了关系。
不久,与于若木关系最好的二哥于道源也来到了延安,陈云同志就让于若木去征求一下二哥的意见,因为毕竟当时的成员比于若木大了14岁,他给了于若木充足的时间去考虑。
陈云同志也亲自去找了于道源,把于道源当成女方的代表,认真坦诚的征求他的意见。
当时的于道源作为我党著名的无线电专家,又是一名老党员,他深知陈云同志的为人,于是非常赞同妹妹与陈云同志的结合。
年3月,19岁的于若木和33岁的陈云结婚,从此二人相依相扶,相濡以沫共同走过了58个春秋。
婚礼办得既简朴又热闹。因为当时中央组织部的同志全分散住在老百姓的窑洞里,因此,婚礼就在中组部的会议室里举行。窑洞中央的桌子上,放满了陈云同志花了一元钱购得的瓜子、花生、糖果,桌上一只小碗里,放入灯芯,盛上麻油,就当是洞房花烛了。
后来从重庆回来的同志,听说陈云同志结婚了,就非要让陈云请客,陈云说当时手里还有一点儿美金,可以聚一聚。因为当时陈云同志不喜欢铺张浪费,大家也就简单聚了聚,也没有再举行仪式。
于若木后来笑着回忆说,她只听说陈云同志手里有一点美金,可从来没有见他拿出来过,也从来没有见过。
邓小平知道陈云结婚了,于是做了一首打油诗:“千里姻缘一线牵,鼻痛带来美姻缘,中山政策女秘书,先生路线看护员。”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到甚至有些寒酸的一块钱婚礼,却让于若木这位生长于有着深厚文化知识和进步爱国思想的家庭里的大家闺秀,和陈云这位党的经济建设开创者和奠基人的党的主要领导人携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他们相依相扶,为了革命事业共同奋斗。
本是大家闺秀的于若木,在婚后为了照顾陈云的起居生活,变成了操之家务的贤内助。
陈云同志结婚时只有一床棉被,说是棉被,但基本上已经破旧的不像样子了,里面的棉花已经变成了一个个的小棉球。盖在身上的时候,其实早已经失去了作为棉被的意义。
于是,在党校放假的星期天,于若木准备把丈夫的棉被重新收拾一下,可说来容易,做起来就特别的难了。那些棉球随着时间的沉淀,早已变得结结实实。于若木就一个一个将棉球撕开,然后重新放平整,再将被子重新缝合。就是这样一床棉被让于若木从早上一直干到了第二天凌晨2点。
没过多久,廖承志来到延安,送给了陈云6双棉袜子,这让陈云同志非常的高兴。因为当时陈云同志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双脚,袜子磨损的特别严重。虽然当时中央给他配了一匹枣红色的马,但他基本上很少骑。
为了延长这些袜子的寿命,于若木就虚心的向红军战士学习。她把袜子底儿全部剪下来,然后把袜子底儿用三层布加厚,再与袜子筒连起来。
如果袜子底儿又磨破了,再用这种方法重复。
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这6双袜子的寿命得到了足够的延长,整整陪伴了陈云同志8年时间,指导抗战胜利。
他们居住的窑洞冬天特别冷,即使是生一盆木炭火室内的温度还是提不上来。虽然组织上每年给陈云同志发一套棉衣,但发的那个棉衣,棉花薄厚不均匀,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由于陈云同志的身体一直不好,所以每到棉衣发下来的时候,于若木都会把棉衣拆了重新做一遍。
心细的于若木,一边一针一针地拆,她将棉花球撕开,重新铺展开来。由于背部最容易受风寒着凉,所以她在棉衣的后背、双肩处将棉花絮得厚厚的。经过于若木重新缝制的棉衣,陈云穿在身上,感到特别暖和。
就是这些细腻而绵长的情谊,编织和渗透进他们那些艰难但又甜蜜充实的延安岁月,这些平淡如水,却又香醇似酒的日子,成了于若木一生中最珍贵的经历和记忆。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于若木和陈云就这样相依相扶,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抗战胜利后,也就是他们夫妻结婚八年后,他们迎来了结婚以来的第一次分别。
年9月1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陈云等同志组成的东北中央局,并立即赴东北工作,建立根据地。
15日凌晨刚刚散会,陈云等人稍作准备就登上了飞往东北的飞机。26岁的于若木因为带着女儿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无法随行,暂时留在延安。
年,于若木拖儿带女,从张家口出发爬山越岭,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哈尔滨与丈夫相聚,但相聚的时间是短暂的,由于东北战事紧张,年底,陈云奉命又要赴南满担任分局书记。
于若木又带着孩子跟随陈云乘火车从哈尔滨出发,取道朝鲜平壤前往南满。
在经过朝鲜平壤的时候,为了不给丈夫增加负担。于若木留在了平壤,当时正是平壤最冷的时候,生活条件很差,于若木就带着两个孩子在这里艰难的生活了5个月。
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但由于多年的劳累。陈云的身体断断续续的就没有好过。特别容易感冒,经常是这一场感冒好了,下一场感冒又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苏联医生建议,让他在夏天的时候去青岛休息一段时间。于是于若木就陪着丈夫来到了青岛,当时陈云没有配备专职的护士医生,于若木就自学打针技术,她先在自己的身体上做实验,等比较娴熟以后,就开始自己给丈夫打针。
陈云觉的的妻子打得非常好,一点都不疼,他非常的满意。
身为领导家属的于若木从来不摆架子,也不愿搞特殊待遇。
50年代修十三陵水库,于若木像普通人一样,每到星期天,她基本上都是5点多起床,然后骑自行车4个小时到十三陵水库去劳动,一干就是一个月,脸晒得特别黑。
她当时在中国科学院上班,每天都是骑车上下班,有一次上班的时候,在西单被一个年轻人给撞倒了,那个小伙子把于若木扶起来,坐到旁边的马路边上,他让于若木在这休息休息,然后根本没有管就走了。于若木在马路边儿休息了好长时间,然后一个脚蹬着车回家了。回到家之后,女儿看她疼的不得了,医院看一看,但于若木说没事儿歇一歇还要去上班。
但在女儿的强烈要求下还是去看了医生,结果腿骨折了。
这就是于若木,从来不搞特殊,总是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在她心里,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干部。
这就是于若木,不管做什么事,永远本本分分,不给党和国家丢脸,不给丈夫丢脸。
三年困难时期,好多人得了浮肿病,当时在国家科委政策研究室的于若木,就得到一个信息。如果一个人一天吃二两豆子,浮肿问题就可以解决。于若木很快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陈云同志。
陈云同志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在研究了之后,很快起草一个电报,把东北的大豆运进关内来以解决浮肿问题。
年的夏天,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副主任的于若木,被下放到湖南衡东县国家科委的五七干校劳动。此时的于若木依然保持着一个普通干部的作风,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当时连队里种了好多菜、葡萄之类的,而连队里的厕所就成了产生肥料的“生产重地”。
所以当时连队就把连里的几个厕所分别分配给了葡萄组,木本组,蔬菜组等,然后各个组就组织人去掏粪,当时于若木已经是年近50岁的人,好多同志为了照顾她都不愿意让她去做“掏粪工”,但于若木还是抢着干,不怕脏不怕累,一点架子都没有。
年初,陈云同志从江西到北京,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打听于若木的情况,几经周折,于若木终于被允许回到家里。
在陈云同志的办公桌上有一本日历,日历定格在了年5月14日农历四月十一,这一天,于若木把它当成纪念日来过。因为这一天是陈云同志病重住院的日子,并且从这一天开始,医院度过了一生最后的天,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
年4月10日14时04分,陈云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而此时的于若木也已是76岁的老人了。
晚年的于若木,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到了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营养和健康工作中来。她刻苦钻研,为了了解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理论,她必须阅读大量的英文资料,不懂英文的她,在近80岁高龄的时候依然从头学习英语。她把自己的房间周围放满了英文卡片,床头旁,桌子旁,水池子旁,马桶边。到处可见于若木的英语卡片。
于若木无时无刻的严格要求自己。凭借着踏实刻苦的钻研精神,不断提高,不断学习,终于在营养学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营养与健康,包括在推广学生营养午餐和婴儿断奶食品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改善国民特别是学生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于若木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思想和建议。在她的倡议下,有关方面开展了“护苗工程”、“大豆行动计划”、“学生营养餐”以及“学生饮用奶计划”等营养促进行动,取得了好的社会效益。
年2月28日,在丈夫去世11年后,于若木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