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介绍 >> 正文 >> 正文

百度伟人日志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3/3/30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专业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引言

新中国成立不久,王季范收到毛泽东从北京寄来的一封信,信中畅叙了两人20多年来的情谊,毛泽东还诚恳地邀请王季范迁居北京,共商国是。

年9月21日,王季范夫妇在儿媳和孙子孙女的陪同下,受邀乘车北上。下车后,毛泽东特意派秘书将王季范一家人安排在北京饭店住下。

第二天,毛泽东将王季范接到中南海丰泽园中谈话。时隔多年相见,两人仿佛有为说不完的话,高兴得不得了,握着的手怎么也不松开。

毛泽东转过头,对身边的李讷、李敏的介绍道:“此人是我的九哥王季范,没有他就没有我。”

在场的人听了毛泽东的这席话,又看了看主席身边这位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不禁面面相觑,既惊讶又震惊。

这位毛泽东口中的“九哥”王季范是何许人,又和毛泽东有什么渊源呢?

王季范照片

一、王季范是何许人?

王季范,又名王邦模,年出生,湖南省湘乡县十四都弦歌乡人。父亲王文生,曾在东北任小官吏。母亲王文氏,行六,系湘乡大坪棠家阁文芝仪的次女,是毛泽东的二姨妈,也就是母亲文七妹的亲姐姐。

王季范在同辈中排行第九,比毛泽东要年长九岁,后辈人都称他“九阿公”,毛泽东便唤他叫“九哥”。

王季范从小聪颖好学,领悟力强,深得老师器重。他考入长沙优级师范(即湖南大学前身)时,正值本世纪初,欧风东渐,新学兴起,湖南风气为之一新。

王季范受到维新派人士的影响,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启蒙教育,不断走向进步。他在优级师范系统地学习了数学,并取得优异成绩。毕业后,到湖南第一师范担任了教员。

毛泽东从两岁多便寄养在唐家坨外婆家,在这里,他认识了常来外婆家的王季范。当时,毛泽东的外婆家是湘乡农村数得上的殷实人家,家里开办有私塾,由毛泽东的八舅文正莹任教。王季范当时和其兄王星臣在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

毛泽东小时候常到棠家阁外婆家去,并拜其舅父文玉瑞为干爹。在这里,他认识了常来外婆家的姨表兄王季范,并常向他请教一些经书上的知识。

毛泽东青年时期照片

王季范对这个好学的表弟很是喜欢,每次都会热情施教,用心讲解,有时候还会把毛泽东带到家中玩耍。

此外,王季范不仅会在课堂上教毛泽东识字读书,还经常会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教毛泽东背诵古诗。这让还没有正式跨入学堂的毛泽东获得了启蒙的文化知识教育。

在毛泽东求学成长的道路上,不仅曾在生活上得到王季范的关怀照顾,在学业上得到他的悉心指导,而且在思想观念的形成上也受到他的深刻影响。

年夏,王季范考取了东山书院。年,毛泽东也回到了置身之地韶山。此后,每次见面毛泽东常向他请教一些经书上的问题。

年秋,王季范听说毛泽东的父亲想让他到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王季范便和毛泽东的几位亲友和老师一起劝说毛顺生,让毛泽东回到湘乡的东山高等学堂继续读书。

为了帮助毛泽东顺利完成学业,王季范还负责毛泽东的一部分学费。毛顺生生性刻薄、守财,总舍不得给儿子支付昂贵学费,王季范便慷慨解囊,一次性拿出一百元资助。

在东山小学读书期间,两人还时常有的书信之间的往来。一次,王季范给毛泽东寄了康有为的《大同书》,毛泽东接到后进行了仔细阅读和背诵,还自己写了批语和心得。在王季范的引导下,毛泽东开始对康有为和梁启超崇拜。

毛泽东父亲毛顺生

年,从东山小学毕业的毛泽东来到了湘乡驻省中学,王季范当时是这所学校的教员。在生活和学习上,毛泽东都受到了王季范的细心关照。

后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第一中学,期间也多次得到了王季范的指点和帮助。

年2月一天,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学校,该校的校长读了毛泽东的试卷后还称赞:“这样的文章,我辈中还有几个人能做出来。”

王季范得知毛泽东的名列榜首的消息后,十分高兴,立即派人毛泽东表达自己的祝贺。

年,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依据省教育厅的指示,一师秋季招生的学生和四师招收的学生的都被编入一年级。毛泽东也转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编入了一年级八班。

很巧的是。王季范在年也来到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并担任学监,毛泽东得知在王季范名下直接受教。此后,王季范和毛泽东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两人的关系也更深了一步。

二、王季范回乡,对家人说:润之闯祸了!

王季范不仅在学习上谆谆教导,悉心指导,还大力支持他的进步活动。毛泽东胸怀天下,致力于为“改造中国和世界”求学,勤勉奋进,这让王季范很是欣慰。

毛泽东找到九哥王季范。两人还没有寒暄几句,毛泽东便直言道:“九哥,我最近没钱了,需要你帮帮忙呢。”

王季范与妻子合照

王季范知道毛泽东的家境本来就不宽裕,每个月除了要缴纳学杂费外,还要购买书籍和文具;平日里参加领导进步学生组织,还需要活动经费。

因此,王季范二话不说,立即从自己薪水里拿出钱,并对毛泽东说:“以后需要用钱的时候找我,我从薪水里匀出一点给你。”

在湖南师范读书的这段时间,毛泽东接触了很多先进思想,经常和蔡和森等人共商国是,组织和领导了学生运动。

因此,毛泽东也经常会惹出一下麻烦事,正是在王季范的多方疏通和斡旋下,才最终转危为安。

年5月的一天,王季范满头大汗地跑回家中,将这则消息和家人说:“润之闯祸了!校长张干点名要开除闹事的17名学生,润之的名字就在最前面!”

原来,学校的校长张干在省教育厅的开会的时候,提议从下学期开始,每个学生必须缴纳10元的学杂费。建议获得认可后,学校里这些家境贫寒的学生表示强烈反对。

为此,学生们还在校内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毛泽东看完后,对同班同学周世钊说:“这个宣言讲的是张干的私德如何不好,并没有切中要旨。我们只是反对她当校长,我既然是反对这个校长,我们还不如重新拟写一份。”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周世钊点头同意,毛泽东很快写好了一份新的《驱张宣言》。宣言写好后,在校内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校长张干知晓后气急败坏,立即决定要开除毛泽东等闹事的学生。

王季范知晓后,连饭也顾不得吃,联络其他教师召开的全校教职员会议。会上,王季范等人的仗义执言,张干迫于压力,只能撤销对毛泽东等人开除学籍的处分。

此后,毛泽东在长沙进行革命活动,好几次被军警追捕,都是在王季范的打掩护下才渡过难关。

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前,曾专程与王季范告别,说他这次要出一趟远门。王季范与毛泽东这一别,竟长达20余年,直到年才在北京再见面数十年间,他们彼此分离,但时常多方设法捎信问候,互相鼓励。

在父亲以及热血青年的影响下,王季范的儿子王德恒也是一位活跃分子。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他和一批进步青年决定要去延安投身抗日。

王季范虽然只有王德恒一个儿子,但还是忍痛送儿子出征。临行前,王季范对儿子说道:“德恒,你这次去延安我晕了。延安很好,这边的革命空气也很好。”

年,王季范忍痛把惟一的爱子王德恒送到了延安。遗憾的是,王德恒从延安军政大学毕业后,在湖南从事地下工作,合法身份是湖南修业高级农业职工学校的教员。但到了第二年春天,王德恒在返回长沙的途中,残忍地被特务杀害了。

年6月,时值湖南和平解放前夕,王季范以湖南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身份,参加了长沙地下党领导的迎解放活动。

他通过长沙市工委与湘潭市工委取得了联系,从湘潭向解放区和毛泽东发电报(当时因特务搜捕甚紧,在长沙发报易被敌人侦悉,故改在湘潭),报告“湖南和平起义可望促成”的消息,并建议迅速派人南下,准备接管湖南政权,做好筹粮支前工作,早日解放全中国。

年8月,程潜、陈明仁通电起义,湖南获得和平解放,党中央随即派出南下工作团到达湖南,接管湖南政权。

此间,王季范连续3次致电毛泽东,对于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表示庆祝。忧虑之下,他还提出了另外三项治国方略即: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为毛泽东提供参考。

三、这是我九哥,没有他就没有我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派人到长沙接王季范进京叙旧。年国庆节前夕,王季范和毛泽东阔别20余年后在北京重逢。

毛泽东亲自设宴招待王季范,宴会前,他特地向李敏、李讷等介绍了王季范,还握着客人的手和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我九哥,在我青年时期,给我好多帮助。没有他,就没有我毛泽东。”

毛泽东感慨道:“当年我在湖南一师捅下大篓子,多亏了九哥的帮忙,我才将这桩公案了结。”

王季范也笑着说:“润之啊润之,那时候你的胆子也不小呢!”

说着,两人哈哈大笑起来。

接着,毛泽东将王季范引入一座北京老式四合院中,景色优雅,树影婆娑。室内没有盆景和字画,仅有几张沙发和小桌子。

落座后,毛泽东说:“九哥,说来我们已经分别有23个年头了吧!”

王季范沉思一会说:“我们是在马日事变之前分开的,算起来确实是有23年之久了,真的是岁月不饶人啊!”

毛泽东感慨:“这些年来,您对民族和国家的贡献很大啊!”

毛泽东照片

“润之,我就是摆摆粉笔而已,哪有什么贡献呢?”

毛泽东摆摆手说:“摆粉笔怎么了,培养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再说了,你一直支持和同情革命事业,还把自己唯一的儿子送到延安,还为革命付出了生命。”

王季范脸色一变,毛泽东意识到九哥还不知道儿子已经牺牲的消息。见已经瞒不下去了,只能如实相告。

王季范怀着巨大的悲痛说道:“我儿子是为了寻找光明死的,他死得其所,死得其时啊!”

为了转移九哥的悲痛,毛泽东又说:“九哥,我突然想起来,你提的三条建议很好啊,我润之一定谨记在心。”

饭桌上,大家欢聚一堂,毛泽东站起来端着酒杯为王季范斟了一杯酒,王季范连忙推辞:“润之,你现在是国家主席了,怎么能让你敬酒呢?”

毛泽东马上又说:“你是我的九哥,还是我的老师。学生尊敬自己的老师,这是应当的。”

王季范见盛情难却,只能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毛泽东将一块肥美的红烧肉夹到王季范的碟子里说:“九哥,你尝一尝,看一看煮烂没有?”

毛泽东、王季范等人在北京

饭毕,毛泽东又带着王季范一行人游览了中南海。故人之情,就像一杯香醇的美酒,在王季范心头荡漾着。

王季范迁到北京后,和毛泽东一行人的来往非常密切。毛泽东时常会邀请她来丰泽园吃饭,两人还经常一起回明皇陵、颐和园、天坛等游览。

四、毛泽东:政务院参事这项职务怎样,是不是官小了些?

过了一阵子,王季范觉得毛泽东对自己礼遇太高,便想着做一些实事,不让光阴虚度。

一天,王季范来到毛泽东住所会晤,他直言道:“润之,你对我如此礼遇有加,我问心有愧。你给我点事做,我心里才踏实啊!”

毛泽东笑着说:“哪里会没事做呢,建国开始,百废待兴。你听听政务院参事这个职务怎样,是不是官小了些?”

王季范连忙推辞:“不可,这个官太大了,你随便给我一点事干就可以了,政务院参事这个官职太大了,我哪里能担此大任啊!”

毛泽东笑着说:“九哥,你过去干了这么多年的教育工作,功勋卓著,完全可以胜任。”

毛泽东一席话,王季范心里暖洋洋的,他高兴地说:“润之,你说得有道理,那就按照我你说的这样去做。”

毛泽东和王季范

不久,王季范便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随后,她又先后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王季范一家来北京不久,便在玄武门头大胡同7号定居。为了照顾九哥,毛泽东经常会让秘书来家中问候。

当时,王季范家中一共6口都靠着王季范一个人维持,他本人的工资只每月只有旧币多万,每月出来水电房租、伙食费这些,基本上没有什么剩余。

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便让秘书送一些钱过来,王季范见此死活不收,还说:“主席花钱的用处很多,请你替我谢谢主席,但我的钱够花,你还是送回去吧。”

秘书死活不依,王季范见盛情难却,只能说:“好啊,这笔钱我先收下了,以后劳烦主席还是不要往这里送钱了。”

平时,王季范总是穿着一身灰色长衫,这件衣服是他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做的,早已经褪掉颜色,右边连襟处还打着补丁。

一次,毛泽东邀请王季范参加宴会,看到了九哥这身长衫的特别之处。席间,毛泽东笑着说:“我看你这身长衫,看来也要改朝换代喽!”

毛泽东和王季范等人

王季范见状也自嘲道:“就是旧了一点,穿着倒是也合身。”

接着,毛泽东有仔细询问了衣服的尺寸。毛泽东不清楚原因,只能认真回答。没过几天,毛泽东便让的的秘书给他送来一件崭新的米黄色米子大衣。

王季范一试,非常合身,激动地不知道该说什么。过了好长时间,他才对秘书说:“真是感谢主席!”

此后,王季范参加各种重要会议,都要穿着这件呢子大衣。回到家中,马上小心地脱下,小心翼翼地折好放在箱子里。一直到王季范去世后,家人还按照王季范生前的嘱咐,将这件呢子大衣穿在身上。

之后,王季范还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了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国庆节观礼。

年,毛泽东的老师、校长张干等应邀到北京,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王季范曾派专车陪同张干等一行4人畅游明十三陵和汤山。

他还将张干等接到家里商谈湖南第一师范重建问题,并赞成张干提出的在长沙城南辟一公园,兴建毛主席纪念馆的建议。

年11月,王季范率部分人民代表到湖南视察,在省委秘书长杨第甫的陪同下,前往韶山参观了毛泽东故居,并在故居前合影留念。他还在照片上方亲笔题写了“瞻仰主席故居留影”几个字,表达了对毛泽东深深地爱戴之情。

毛泽东和亲友们在一起

此外,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王季范一直为发展家乡湖南的教育事业而多方奔走。

无论是建立湘潭大学、重新修建第一师范,抑或是对东山学校进行扩建。王季范筹资出力、献计献策,无不都是不遗余力、尽心尽力。王季范付出的这些贡献,在湖南学界都是有口皆碑的。

晚年的王季范淡泊名利,时任政务院总理周恩来邀请他担任教育部要职,王季范都谢绝了邀请。他认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已经落伍了,应该让有新思想的年轻人来干。

当然,王季范并没有就此闲下来,而是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力图为祖国的建设提供建议。他先后数次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写了很多有意义的提案。周恩来总理等人对此很重视。

新中国很多铁路干线的设计和规划,也凝聚了王季范的心血。

年7月11日,王季范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在王季范病重住院期间,毛泽东和周恩来曾请王季范的孙女王海容转致慰问。

王季范与儿子王德恒

同年7月4日,北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郭沫若主持了此次追悼会,周恩来以及很多重要领导人出席。湖南省副省长、他以前的学生周世钊为其致悼词。

在王季范追悼会上,毛泽东敬献了花圈,花圈的飘带上写着:九哥千古。毛泽东敬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