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介绍 >> 正文 >> 正文

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山河记忆人民资讯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3/3/31
北京哪家医院痤疮好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30/9125685.html

「本文来源:燕赵都市报」

平北地区,是指北平以北、平(北平)承(承德)铁路以西、平(北平)张(张家口)铁路以北、长城内外的一片地区,是平西进入冀东的必经之地。

在平北军都山中,一条几十里长的深谷间排列着颇像北斗七星的后七村。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曾三进平北,来到后七村。在其中的小村庄沙塘沟,6名普通农民成长为共产党员,组成了平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平北抗日根据地发展有了依托。

平北大地上深受日寇残害的广大群众,从此坚定地跟随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举起抗日旗帜。依托崇山峻岭,在屡遭“扫荡”的小山村里,在被严密封锁的无人区,群众与部队相互配合,将斗争坚持到底。

“捅胳肢窝”表达入党意愿

抗战时期,平北处于伪满、伪蒙疆和伪华北3个伪政权的接合部。这里的部分地区早在卢沟桥事变之前就落入日伪之手,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更将这里作为战略后方,派重兵驻守。

平北的游击战争,早在年6月就开始了。八路军第4纵队挺进冀东,途经平北时留下第36大队开展活动,一度成立了平北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昌(平)滦(平)密(云)联合县政府,但因基础薄弱,3个多月后被迫撤回平西。年春,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34大队进入十三陵地区,坚持一个月后也撤回平西。这两次开辟平北的尝试虽没有成功,但在群众中撒下了革命的种子。

后七村成为共产党和八路军开展平北抗日斗争的最初基地,年4月,发展了多人的游击队。尤其是沙塘沟,虽然只有20多户人家,但有13个青壮年参加了游击队,当了八路军,后来9人在战争中牺牲。

年12月,沙塘沟村民张福、张朴加入共产党,随后他们又介绍了胡殿鏊等4人入党。胡殿鏊后来回忆说,“那时入党,叫‘捅胳肢窝’。”问是否愿意参加共产党,谁也不敢直说,捅一下胳肢窝就表示愿意。入党之后,不能告诉家人,非常秘密。当月,6位党员组成党支部,成为平北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战斗堡垒。

伪满洲军把沙塘沟看成是八路军的“老巢”,年10月大“扫荡”时,几乎将全村的房子烧毁。

击退敌军消除疑虑

年初,八路军第三次挺进平北。这次采取梯次进军的方法,终于逐步站稳脚跟。

年5月,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10团从平西挺进平北,在沙塘沟被伪满洲军余人包围。乡亲们冒着枪林弹雨抬担架救伤员,八路军和老百姓团结一心,终于打败了敌人。这是10团进入平北打的第一个胜仗。

10团随后迅速东进开辟了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这让敌人感到恐慌。年9月,敌人纠集日伪军余人,对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开始了为期78天的大“扫荡”。

敌强我弱,10团避强击弱,灵活机动地战斗,与日伪军激战37次,夺取了反“扫荡”的胜利,敌军被迫分头撤兵。12月15日,10团1营击毙撤退的日军铃木大队哲田中队90余人,这让日军很震惊,也让群众信心大增。

八路军此前因敌伪控制严密和筹措棉衣给养困难没有站住脚,所以在群众中流传着:“树叶落,八路军走”。此次战斗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增强了群众对10团主力部队的信赖和拥护。

年6月,丰滦密抗日根据地由8个区扩展到16个区。

“誓死不离山”坚持耕作

平北抗日根据地日益发展壮大,严重动摇了伪满洲国与华北交界区的日伪统治。年秋,伪满抛出“肃正”计划,制造长城沿线千里无人区,以切断群众与抗日政府的联系。丰滦密是“肃正”计划的重点地区之一。

日伪在长城沿线大搞“集家并村”,修建“部落”。他们在“扫荡”中烧毁山地村庄,强行驱赶山地百姓并入指定村庄,在四周修筑起数米高围墙。敌人称之为“部落”,失去自由的百姓愤怒地称其为“人圈”。在“部落”5公里之外的无人区,日伪见人就杀,见房就烧,见庄稼就割,见东西或掠或毁。丰滦密抗日根据地由原来16个区缩小到只有11个。

年2月,丰滦密县委和县政府发出号召,哪怕只剩下一个村庄、一座山头,也要坚持到最后胜利。党组织向群众提出“誓死不离山”“誓死不进人圈”等口号。部队、各级干部始终坚持不离根据地,给了山区人民很大鼓舞。

响应号召的群众,为躲避敌人大都分散隐蔽在山沟和山外。丰滦密县区政府派出工作人员,逐村逐沟地寻找,把他们重新组织起来,恢复生产。归山群众日增,山地内由少人区逐渐变成多人区。

秋收时节,为防止敌人抢秋,政府组织群众日夜抢收,收完立即用锅炒干,分派到山村各户藏起来。待敌发觉时,他们已征收并藏好10余万公斤公粮和3万公斤战备粮。

为瓦解“部落”,抗日政府努力争取伪部落长、保甲长,派人打入“部落”内部工作,并经常潜入“部落”惩治汉奸。年底,丰滦密联合县已有21个“部落”与抗日政府建立联系,9个部落被抗日政府完全掌握。

条件成熟时,县委直接组织群众出逃,躲进深山密林坚持斗争。年底,“部落”青壮年已有半数以上被解救出来,回归无人区参加抗日斗争。

瓦解“部落”斗争,严重动摇了日伪对“部落”的统治。年以后,密云河西、河东多数“部落”已有名无实。

无人区内全民皆兵

丰滦密县区政府还带领群众在无人区里建立村救国会、妇救会、儿童团,并组建起村武装自卫军,开展公开的抗日武装斗争。

无人区内全民皆兵,青壮年全部编入自卫军,拿起农具是农民,拿起武器是战士。老人、妇女、儿童也承担起力所能及的抗日工作。

山区通讯不便,群众创造出“连天哨”,即在所有进山路口、山路两侧和山里日伪据点周围都设立山顶瞭望哨,日夜监视敌人。发现敌人出动,瞭望哨就用暗语隔山呼喊,短时间就可传遍方圆数十公里。

自卫军则与敌人打起游击。敌人“扫荡”,他们打冷枪;敌人驻扎,他们袭扰;敌人追赶,他们与之在大山里周旋,搞得“扫荡”之敌日夜不得安宁,精疲力尽。

地雷战,是对付“扫荡”之敌最有效的战法之一。各村自卫军都设有爆炸组,埋雷方法花样迭出。年春,10团设在莲花瓣山洞里的炸弹厂被发现,伪满余人奔袭而来。工人们将机械转移后布下地雷阵,敌人一踹洞门,门上地雷炸;去搬柴草准备放火烧洞,柴草下地雷又炸;敌人拾木棍准备做担架抬伤员,没想到木棍也连着地雷。敌人碰哪儿哪儿炸,又气又怕,只好丢下10余具尸体缩回据点。

年底以后,小股敌人不敢进山了,大队敌人“扫荡”也不敢在山里随意走动。

保护伤员不怕牺牲

在艰苦的抗日斗争中,军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建立起亲密的鱼水关系。

群众把八路军视为亲人,把帮助掩护、保护抗日物资、保守抗日秘密看作是应尽责任,为此甚至不惜献出生命。

大西沟村民郑景恒,在日军“扫荡”时把20余名八路军伤员带到一个隐蔽山洞躲藏,回村后不幸被捕。日军押着他上山找伤员,郑景恒宁死不说,最后被日军刺死。

10团在丰滦密战斗期间,卫生队驻在扇子山,周围村庄家家户户住有伤病员。周边各村群众日夜站岗放哨,监视敌人。群众把家里的粮食留给伤病员吃,自己吃野菜。群众还冒着生命危险到敌占区,用山货换回急需的食盐、棉纱、药品。

在军民共同努力下,平北小块游击根据地逐渐连成片,平北根据地基本形成并逐渐巩固。(北京日报)-08-2:00:00: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