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介绍 >> 正文 >> 正文

定陵挖掘损失惨重,郭沫若解开谜团想法成泡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3/4/13

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的帝王陵墓,但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大多被盗墓者洗劫一空,能够保存下来的皇陵,已经所剩无几。只有秦始皇陵、乾陵和明清两代帝王的部分陵寝,没有遭到盗墓者的毒手。

新中国成立后,它们被很好地保护了起来。然而,也正是在建国后不久,却发生了定陵挖掘这一考古史上难以弥补的遗憾,时至今日,都让人无比痛心。

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牵头,联合郭沫若、沈雁冰和范文澜这些学界巨擘,一起上书建议发掘明朝的长陵。吴晗几人,都是在历史学领域享有盛誉的人,对考古研究有着极大的热情,这无可厚非。

而长陵是朱棣的陵墓,在这位雄主的统治下,明朝国力达到了鼎盛,并且进行了伟大的郑和远洋航行。无论是规模还是陪葬品数量,长陵都是明十三陵中首屈一指的。它的挖掘,无疑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不过,吴晗等人的提议,遭到了考古研究所两位所长郑振铎和夏鼐的强烈反对,只是,两人富有远见的建议,在当时没有得到采纳,长陵的挖掘工作由此提上了日程。

幸运地是,由于规模实在太大,挖掘人员一时找不到长陵的墓道。商议之下,决定换一座陵墓试掘,也好积累经验。结果,由于定陵规模小,当时还发现了一处塌陷,它就很不幸地成为了长陵挖掘的试验品。

定陵,是明朝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万历皇帝生前,定陵就开始营建,耗时六年才完成,一共花费了八百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帝国两年的赋税。只是,万历万万想不到,他用倾国之力建造的陵墓,会在死去三百多年后,有如此的遭遇。

即使规模比长陵小不少,定陵的挖掘还是进行了两年多时间。由于技术条件落后,考古人员当时挖掘了整整一年,都没找到地宫大门,后来还是在无意间发现了一堵高8.8米,厚达1.6米的金刚墙,也就是地宫的入口。

当时主持挖掘的正是夏鼐,因为反对无效,他在无奈之下,参与领导定陵的挖掘工作。进入地宫后,夏鼐和其他考古人员一起,费尽千辛万苦,整理出了多件文物。

这些陪葬品大多数是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生活物品。其中,万历皇帝的金冠是最珍贵的文物之一。这顶金冠由多根纤细的金线通过复杂的工艺制作完成,重量只有多克,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而同样制作精良的凤冠,足足发现了四顶。

这批文物中,有金器和首饰各多件,衣服多件,织锦布帛多匹,还有各种字画。

初入地宫时,考古人员被色彩绚丽的织锦和金光闪闪的珠宝震撼得说不出话。然而,也正是从地宫打开的那一刻,定陵迎来了自己的浩劫。

震撼欣喜过后,考古人员惊讶地发现,那些出土时色彩鲜艳,每一样都堪称精品的丝织品,颜色逐渐黯淡,质地开始变脆,直至最后发霉变质,彻底失去了光彩。而因为组织的混乱,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三副棺椁,竟然被当成垃圾扔掉了。

如此种种,给定陵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因为对考古发掘的准备不足,技术手段落后,付出这样惨重的代价,实在是不应该。

然而,更让人痛心的事情还在后面,因为这次发掘,让万历皇帝在历史上留下的一个谜团,难以解开,也或许,永远都没有了答案。

万历皇帝一共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然而,他登基前十年,励精图治,有着明君风范,后面三十多年,却万事不理,从来不上朝。如此怠政,在很多人看来,为后来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不过,当时就有传言,说万历皇帝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身体不好。这件事在定陵的发掘中得到了证实。他的尸骨右腿蜷曲,复原后右腿明显比左腿短。也就是说,万历皇帝是个瘸子。但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他腿瘸了,却是一个未解之谜。

当时,找到万历皇帝的遗骸后,考古人员花了无数的精力,才将尸骨复原。

郭沫若对此也非常重视,按他的想法,可以等到将来,通过技术检测,揭开事情的真相。然而,就在十年后,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遗骸,被付之一炬。郭沫若的希望随即化为了泡影。

作为帝陵发掘的发起人,目睹定陵发掘后的种种遭遇,还有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吴晗痛心疾首,他曾经对夏鼐说:“在定陵发掘这件事上,我现在才明白,当初我们的争论,你和老郑是对的,你比我看得远。”

吴晗怀着极大地悔意逝去,而定陵的一个比较积极的影响,是它用自己的损失,保护了其它陵墓。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这些陵墓至今都被保护得很好,不准挖掘,作为文化遗产,留给后人们。这是定陵之不幸,却是这些陵墓之幸。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