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介绍 >> 正文 >> 正文

乾隆为修自己陵寝,用了何种美丽的借口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3/4/15

在中国历史上,盗墓的人真的是数不胜数,有农民,也有皇帝、军阀,比如皇帝里面的伪齐政权,蒙古,都曾经挖过宋皇陵,军阀中的,曹操、刘备也都干过这事,来补充军费。这些人盗墓都处在战乱年代,还能略微的理解一下,因为军费开销实在太庞大。

但就有这个一个太平天子,居然也冒着天下大不讳,盗取前朝皇陵,还美其名曰是修缮!这个人就是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

究竟怎么回事情呢?这篇文章小编就来讲一下,一个盗墓之后遭报应的皇帝:

先来看看,乾隆的裕陵造价如此之低:

中国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是从即位开始,就着手开始动工自己的陵寝,一直要修到自己驾崩了,才算完事。

按理说,乾隆这样好大喜功的皇帝,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肯定会花上一笔古今罕见的天文数字来修缮自己的陵寝,但是结果呢?他的裕陵造价低到可怕!完全不像他的风格,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说他盗取明十三陵的原因: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乾隆“五十年,三月壬子,上幸盘山。甲寅,上诣明长陵奠酒。”就是说他去拜祭过明陵了,看起来很美好,但就在乾隆打道回府没多久,就下了圣旨,说要修缮明帝王陵,之后明十三陵的金丝楠木全部不翼而飞!

《清史稿》乾隆八年(年)清东陵修建裕陵,乾隆十七年(年)竣工。历时9年,耗银万两。

问题就出在这个万两上面!

雍正六年()库银增至六千余万两;乾隆初年,国库存银达到八千万两,而到乾隆在位末期,所谓的盛世急转直下,国库存银仅剩万两。

也就是说,乾隆是个不花钱不舒服的人,6下江南几乎花光了老爸所有的积蓄,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那么节约?要知道古代帝王最看重的就是自己驾崩之后的陵寝!

乾隆“六下江南”可能偷偷的明朝十三陵中的一些“楠木”柱梁偷换下来用到了他的陵墓上了:

金丝楠木是所有木材中当大梁是最好的材料,这种木料千年不腐,并且光泽柔美味道芳香、不长白蚁。有一样就是木料生长很慢,并且只在深山老林才生长。运输和砍伐成本极高。刚好,明十三陵有大量的金丝楠木。

本来吧,你作为皇帝,神不知鬼不觉的暗地里弄就可以了,再不济也搞个专家团队,号称去研究古代艺术,保护前朝文物,可乾隆就是自信,居然下了一道诏令:

《清史稿》“朕行幸汤泉,取道昌平,躬诣长陵致奠,见诸陵寝明楼、享殿多有损坏……周览之下,深为轸恻,自应重加葺治……即费至百万帑金,亦所不靳”。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啊,有幸路过明帝王陵,见到这个墓都要塌了,我于心不忍啊,环顾四周,那么多金丝楠木啊,太可惜了啊!

于是,就开始动工“修缮:明十三陵了,可是没问题又来了,当时负责修缮的明十三陵的金简(工部尚书)、曹文埴(户部侍郎)因为缺少经费问题,又提出了一个拆大改小的建议,将明永陵的楠木支援裕陵,然后将明永陵的地面建筑由大变小。

修缮大臣将这个建议上报给乾隆皇帝后,他听了后,感觉不错,就同意。后来,按照这个方案修缮后,明永陵规模就比原来小了很多。

此后两年间,乾隆帝花了二十八万六千两白银,以“拆大改小”的方式从明十三陵中“换出”楠木、花斑石、砖瓦等材料,全都拉回京城“备用”。结果这批材料大多用去修了圆明园,所以到了最后也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报应不爽:

在古今盗墓者中,乾隆该算是权力最大的一位盗墓者。乾隆盗墓对象是明“十三陵”,其公开理由不是盗,而是颇讨汉人喜欢的说法:修葺明皇陵,但实则只是盗取其中的金丝楠木大柱,为自己所用。

乾隆企图将长陵大殿拆毁。经刘墉(刘罗锅)、纪晓岚等人的劝阻,乾隆皇帝才放弃了拆长陵的念头。但他仍不死心,命人拆毁了永陵的大殿,换下该殿的楠木,用于建设自己裕陵。

不过最终,乾隆的裕陵后来遭到了孙殿英的盗掘,不知这是不是冥冥之中的报应所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