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区天寿山上集中安葬了大明王朝的十三位帝王,现已成为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的明十三陵。明朝享国年,一共继位16位皇帝,有13位皇帝被葬于此。古代墓葬讲究风水,十三陵所建位置就是古人认为的风水宝地,这一点很容易从地形上看到,东西北三面环山将十三陵置于中间,南面平坦、开放、宽敞,众多条河流顺山而下,汇聚在东南方向形成湖泊,解放后改建成十三陵水库。
明十三陵依山而建的13座帝王陵墓错落有致,布局合理,陵园中心神道绵延六公里,一直到达长陵门口。十三陵内第一座陵墓是朱棣的长陵,明早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大明国力迅速提升,国力强大的现象也展现在长陵建筑上,顺着神道往前不远,就看见两侧高耸的大山,右侧是虎玉山,左侧是蟒山,蟒山的地形似巨龙盘卧,故又称龙山,虎玉山地形似虎吼啸,故称虎山,布局完美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极佳地势。
朱棣的长陵神道之上还建有宏伟的大宫门、圣德碑,高大的汉白玉石雕成的石像生对立于两侧,龙凤门等建筑。大宫门南面有一座下马碑,古代朝廷官员拜谒陵墓时,走到下马碑就必须下马,步行进入陵园,以表对先皇的崇敬。对立排列的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被称为石像生,从秦、汉时期开始,皇陵陵道两侧都有这种石像,象征帝王生前的威仪。
神道两侧石像生顺着神道北行走到底,最先看到的陵寝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这座陵墓规模宏大,平面布局是前方后圆的形状,从陵门到陵寝由三进院落组成,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未被打扰和破坏,是古代帝王陵寝中保存最完好的陵墓之一。十三陵中唯一被挖掘的陵墓是万历皇帝的定陵。年进行的这次皇陵考古挖掘,尽管挖出了很多国宝级文物,但受限于当时的保存技术,最终导致定陵内的很多重要的文物未得到妥善保管,大量的丝织品,重要的古书籍永远消失在空气中,最期待的永乐大典没在定陵中,损失是巨大的、教训是惨痛的,此后不是为了保护性挖掘,不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
定陵内部十三陵内除了十三座皇帝陵墓外,还包括二十三位皇后墓,三十多位妃嫔墓,两位太子墓,一座太监墓。太监墓的墓主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的贴身太监王承恩,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一路拼死保护崇祯,王承恩在崇祯自缢而亡后也追随而去,李自成十分钦佩王承恩这种忠心殉主的精神,便将崇祯帝和太监王承恩葬进了十三陵内,王承恩也成为十三陵唯一的太监墓。
王承恩墓最后,科普一下十三陵内的帝王陵名称,长陵(明成祖朱棣)、献陵(明仁宗朱高炽)、景陵(明宣宗朱瞻基)、裕陵(明英宗朱祁镇)、茂陵(明宪宗朱见深)、泰陵(明孝宗朱祐樘)、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永陵(明世宗朱厚熜)、昭陵(明穆宗朱载坖hòu)、定陵(明神宗朱翊钧)、庆陵(明光宗朱常洛)、德陵(明熹宗朱由校)、思陵(明思宗朱由检),喜欢北京旅游的去参观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