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本期导读:
提起考古,在古代不这样叫,他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做“金石学。在中国文字中,很早就出现考古这个词语了,但与现在考古的意思截然不同,两则大相径庭。在北宋时期呢,一位学者写过一本《考古图》的书,他可不是大家印象中的教你怎么考古,也不是什么藏宝图,而是记载了一些青铜器、石刻等物件。近代开始以后,我们才开始叫做考古。但现在呢,我们国家有个政策,就是在考古上,能不动土就不动,尽量保持原有面貌,这个规定也是从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件事开始兴起。
明十三遗址说起考古界最大的悲剧,很多听说过的人都唏嘘不已,感慨万分,但大多都是心疼那些奇珍异宝,很少人知道明十三陵挖掘背后的故事。
明十三陵坐落在天寿山麓,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因为葬有明朝十三位皇帝而得名,是世界文化遗产,但其中却有着美中不足的地方,十三陵中,被称为“定陵”的陵墓已经被打开,并且其中的大多文物被破坏。
定陵“定陵”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的陵墓,朱翊钧也是明朝在位最长的一位皇帝,整整48年,世称明神宗,从10岁便开始做皇帝,这种事情想来都很美好,10岁便拥有了江山,但又有些哭笑不得,人人都听一个小孩子的,想想现在很多10岁的孩子明明还是小学生么。明神宗朱翊钧可不是小学生那么单纯,他的陵墓充满了奇珍异宝,在位将近50年,他从22岁便已经为自己建造陵墓,并不单纯的他几乎把所有自己生前的宝贝全部跟着自己陪葬了进去。
从22岁为自己以后开始打着算盘,千算万算的他,算不到以后会有一位叫做郭沫若的大学者,提议挖掘了他的帝陵,并且让这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宝物毁于一旦。但庆幸的是,郭沫若当初带领的考古队,技术不成熟,没有挖掘其中最大最豪华的“长陵”,而是选了最边儿上的“定陵”,郭沫若提议挖掘“定陵”也让明神宗朱翊钧成了最倒霉的皇帝。
郭沫若现场指导郭沫若当时提议挖掘明十三陵之后,因为技术不成熟,因此只挖掘了其中的“定陵”,在帝陵被打开的时候,各种奇珍异宝,让人眼花缭乱,当时郭沫若在现场指导,神情却自然淡定。但万万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帝陵打开几个小时之后,大部分宝物因为长期掩埋,被打开接触空气后,迅速氧化,尤其是布制的龙袍等,最终数千件宝物都临近破坏。
定陵挖掘现场可已从图片中看出,当时挖掘的条件十分艰苦,但是郭沫若却坚持要挖掘,在不成熟的条件下,整整让一座帝陵临近毁于一旦。这让人不得不重新考量这位大文豪了,虽然在文学上功不可没,但在考古上,却有些过于执着了。
郭沫若这件事发生之后,震惊了考古界,很多考古学者都纷纷提议,之后便决定在以后的三十到五十年内,禁止挖掘帝王陵寝,这个规定也一直保持到了现在。郭沫若一个不顾一切的提议,执着的提议,让22岁便开始打造帝陵的朱翊钧成为了最倒霉的皇帝,也让数千件宝物迅速破坏,百年帝陵毁于一旦,被称为中国考古界一大悲剧。
文
起源
起源
艺术小尾巴:
明十三陵不仅仅埋葬了13位皇帝,还有着7座妃子墓,1座太监墓。当时郭沫若却提议从“定陵”出发,很多人认为,因为技术不成熟,即使想要挖掘,也可以先从其他不是帝陵的陵墓下手,但郭沫若却坚持己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