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悲观者的角度去阅读景泰皇帝(明代宗)朱祁钰的一生,无疑是一幕悲剧的上演。从正统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明朝国都北京城也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之下,如此千钧一发之际,成败系定了国祚的兴亡。景泰皇帝朱祁钰便是在这个时候“粉墨登场”的,作为宣德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正统皇帝朱祁镇的弟弟,他有这个义务也有这个资格站出来力挽狂澜。而即位之初的朱祁钰的确将“大厦将倾”的明王朝拉回了正轨。
(明代宗朱祁钰)一、矛盾人生,纠结世事
景泰皇帝朱祁钰本身是不愿意做这个皇帝的!
翻阅史书,乃至于影视、短评介绍,其实描绘景泰皇帝朱祁钰的一生都不会忽略其人在“临危受难”之际的暂作逃避,这一点对于我们了解朱祁钰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当时的情况不亚于明末的时候李自成打到了北京城,大明首都只要一被攻陷,就可以正式在历史上宣告结束了。南明的历史便可以提前百年登上历史舞台了。
从这一点上看,景泰皇帝朱祁钰的功绩着实不可抹煞。
(明朝生死存亡悬在一线的北京保卫战)但这同样是他不想当皇帝的主要原因,你说大明都快亡了,朝臣大多数都谏言南迁(南京)避难,现在你把我拉出来干这个皇帝有个啥用?你们早干嘛去了!这很有可能是朱祁钰当时尤为想呵斥群臣的一句话了。并且你可以根据后来经过于谦为首的群臣劝进、孙太后(朱祁镇的生母)的下诏,双方齐头并进要求朱祁钰接受皇位,这才让这个本不想当皇帝的皇帝,成为了历史上的景泰皇帝朱祁钰。
这便足以反映一个问题,朱祁钰性格过于软弱了!
包括后来兄长朱祁镇被瓦剌部释放回京之后,朱祁钰也仅仅是将其囚禁南宫,却未曾对其下毒手,这才有了后来的明英宗复辟,夺回了失而复得的皇位。或许,这是其人秉性上天生的纯良真善,但这也是造成景泰皇帝一生有莫大功绩却没有得到真正回报的原因所在。因为在帝国的政治斗争当中,大家依附的是胜者,而非善者。
(明英宗朱祁镇)这还真是一种天大的讽刺。
二、临危受命、功不可没
临危受命的是他、力挽狂澜的是他、稳定国祚的还是他,但真正享誉荣光的时候却轮不到他了。
或许有人会认为,景泰皇帝朱祁钰本身也没有什么建树啊?无非是在大厦将倾之际任用了于谦这一护国干臣,况且还在于谦本人踊跃站出来誓师保卫京师重地,朱祁钰也就是居中起到一个象征性的作用而已。
但事实绝非如此,其实在封建社会的治理当中,国君贤能与否的根本衡量尺度在于历史功绩,可能大多数人读史往往陷入了与历史人物“肩并肩”的一种视角,反而忽略了我们与其人所处的一种时代与界限。作为一个皇帝,最大的作为其实不在于你贤明英睿与否,隋炀帝杨广倒是聪明绝顶,可你看现如今有多少人对其人进行猛烈的抨击。只要你能够有基本的识人之明,能善用大臣便是最大的功绩了。
(誓死保护大明国门的功臣:于谦)就拿于谦来举例,其人在永乐一朝便任职做官了,可因为资历不够始终也没能混上一个显赫的地位与职官。洪熙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就薨逝了,后继位者宣德皇帝朱瞻基倒是一个明君,对于于谦也多有提拔。直到后来的正统皇帝朱祁镇继位,于谦的作用依旧是不声不响,即便他极力劝告朱祁镇不要御驾亲征,可到头来的结果却是站在北京城头上来抗击入侵的外族瓦剌部。
这难道是于谦自己不作为吗?
何况当时的朝廷当中有无数的臣子主张南迁,景泰皇帝朱祁钰大可以依照这些臣子的谏言,想必也会收获一群势力可观拥趸(dǔn)。到时候去了南京还是大明朝的皇帝,治下的群臣依旧是为自己歌功颂德,这难道不是一条“更好”的退路吗?但是促使景泰皇帝朱祁钰坚定下决定支持于谦保卫北京城的动力仅仅是因为主战派和孙太后的劝诫吗?
我想,更多的还是其人作为大明亲王最后的一点与国同戚的信念。
所以在这一点上无人可以抹煞景泰皇帝朱祁钰的成绩,北京保卫战诚然有赖于谦舍生忘死的保家卫国,可是如果没有新帝朱祁钰的鼎力支持,群情鼎沸之下的于谦如何能够荟聚人心,誓死捍卫大明朝最后的社稷江山?就是这简简单单的象征意义,却是挽救大明社稷、拯救京畿地区百姓、乃至于整个北方地区的关键一招。
(景泰皇帝朱祁钰与臣下争执)从这个意义上评价,景泰皇帝朱祁钰的功绩足以排进明王朝历代皇帝的前列。
讽刺与嘲弄的是,景泰皇帝朱祁钰终究得不到承认!
三、辗转反侧,悲苦离世
其实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很深的触感,即便你的性格再独立也不会全然与社会大众割裂,人本身就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而得到他人的认同与接受,对于每一个人都意义非凡。
朱祁钰一生正悲苦在此,直至其人在位后期与群臣争议的时候,都屡次对着内阁朝臣怒喝:“是你们逼我做这个皇帝的!”
明朝的宗法观念着实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朱祁钰本身就不具备即位皇帝的资格,现如今战乱平定了,群臣不约而同浮现出一个想法——皇上您是不是该收手了?这也是景泰皇帝朱祁钰的矛盾纠结之处,也是造成他悲剧结果的起点。当然在此有很多人认为是景泰皇帝朱祁钰到了执政后期,开始对皇权展开了贪恋,他不愿意将正统皇帝朱祁镇接回来就是最好的证明,并且接回来之后还将其人囚禁。
说这种话的人未免在面对人事上太过于理性!
(朱祁钰和朱祁镇兄弟二人)社稷垂危、江山倾覆是谁造成的?挽救黎民、救国复兴又是谁成就的?设身处地地做想,换做是你将岌岌可危,将要面临破产的公司拉回了正常营业的境地,并且形势还逐渐好转,心中一点点成就感与归属感都不会产生吗?其实从大明击退瓦剌,回到正轨开始,景泰皇帝朱祁钰便对这个皇位、社稷、国家有了一种藕断丝连的感情。(对权力的依恋也好)
所有他不愿将正统皇帝朱祁镇这个兄长接回来,一个曾经的皇帝,一个现在的皇帝,二人共在一朝难道要搞和谐共治吗?何况让朱祁钰产生莫名的危机感的是,群臣百官乃至于孙太后都开始对他产生了一种排斥的情绪,因为正统皇帝的回归正是坐实了这种危机感,可面对此他只能战战兢兢、无能为力。
其实谁也说不好这种感触是景泰皇帝朱祁钰自身的错觉,还是来自于群臣百官的一种真实存在的抵抗情绪,然而就是在双重的精神压力下,朱祁钰执政后期便陷入了自我怀疑与猜忌群臣的矛盾心理当中,导致其人年仅二十九岁便早逝了。
(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政变,朱祁钰退景泰皇帝朱祁钰也是唯一一个安然享国,却没有进入明十三陵(明代帝王皇陵)的一位君主。遭遇不可谓不悲剧,同样也是那么的不公平。所幸的是,景泰皇帝朱祁钰的历史风评还算正面,后世对于其人的执政遭遇也聊表同情和感怀,这或许是唯一能够弥补景泰皇帝朱祁钰的精神慰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