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多信佛、道二教。投放山简是道教为帝后开度亡魂的一种做法。所谓投放山简,就是把记述帝后死亡的情况的一小块石碑和象征帝后的宝物装入一个特制的石匣,深埋地下或岩山之中。
在明代,京陵并重,陵区戒备森严,除陵区的军队与陵户外,外人很难涉入。即使到了清代,陵区的管理也是十分严格的,更没人敢去动陵区的一草一木。到了民国以后,陵区内搬去了很多新的住户,随之内外通婚,陵户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一些村庄的人口也随之增加。据传说:民国十五年,(年)宝山附近龙母庄村一农户上山砍柴刨树根时无意中挖出一石匣,但农人一怕私吞宝匣被官府追究,兴师问罪。二怕取走宝匣破坏陵区风水,遭天报应,随后又悄悄将宝匣原地掩埋起来。
在二十年后的年的春天,驻扎在昌平县城的国民党十六军九十四师二八0团团长兼昌平城防司令李国成,根据蒋介石的命令,积极准备内战,在昌平县辖区内实行保甲编制,推行五户连坐,互保不通共,协调地方武装做好防御联防。他们强制每户出丁,在通往十三陵的咽喉要道修建大型碉堡。
在宝山修建碉堡开挖根基时,东山口村民徐国宝在挖下地基一米多深时,镐头火光一闪,碰到一石质物,他拨开土层,一个汉白玉的石匣显露其间;两道生锈的铁箍紧紧的箍在上面,大家闻讯围拢过来,细细的观看,石匣四周雕满云龙纹图案,十分精美。随即在四周的不同地点又挖出几个大小不等的石匣,李国成立即奔赴宝山察看,他命人打开石匣,大一些的石匣内有金龙六条,呈盘旋状,金光灿灿,龙下以粉色玉盘衬底,玉盘晶莹剔透,光彩照人乃上等极品。从另外的三个石匣中分别取出金龙三条,此三条呈站姿,昂首翘尾,金光闪耀,精美绝伦。匣内另有石简一个,上面刻有铭文。在石匣中尚有金环玉璧等物。
金龙出土后,李国成命令部下,将金龙等物运到设在城关西街路南的昌平城防司令部,派人日夜严加看守。几天后,又将其中几条拿到设在文庙的昌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通过校长王士萃选出几名端庄貌美的女学生,每人手拿金龙一条,陪同李国成等人照像,照完像仅做了短暂的展示,既又复送回城防司令部保管。
不久内战烽烟席卷全国,李国成调离昌平,金龙等宝物即不知去向。据传,那一年正是蒋介石六十大寿,金龙等物被李国成送往南京,为蒋介石祝寿去了。
当时,在场的民工都见过石匣、金龙等物,但开匣时,被远远的赶在一边,不能仔细地观赏,至今为止,亲历者以及亲眼见过金龙的人,也不能确切说出到底有几条,几个石匣。有说九条,又有说十三条。龙母庄村的于志祥当时是村内的保长,他将被遗弃的石匣、石简运回家,看看也没什么实际用场,就用来做了喂猪的食具。解放后,被县文物局干部发现,收回存放十三陵博物馆至今。
实际测量,石匣高36厘米,宽35厘米长64厘米,外壁雕饰云龙图案。据此分析,估计此匣中的金龙高30厘米,长50厘米。石简为汉白玉石雕成,长38厘米宽22厘米厚4.7厘米,正面阴刻楷书简文,背面阴刻云篆(道教专用的一种文字)“谴神役鬼,镇魔压邪”八字附文。
简文是这样写的:“上清三洞五雷经篆:清微通元使臣喻道纯钦奉圣旨,扶为皇批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睿皇后尊灵崩逝,上升效口口临七七,爱启荐扬,特命道众于朝天宫自八月十二日为始,修建口篆荐扬大斋三昼夜。抵设醮礼一千二百分位升度,口进升天堂。以今法事云周斋坛解散,投简灵山。恭愿口篆度命,登真上仙,承元始之真符,礼口皇而变道,超凌三界,逍遥上清,祈五行顺轨,七政循缠,增壁效信,金龙释传,一如告命。成化四年岁次戊子八月戊子朔,十五日壬寅,简告于天寿灵山。上清三洞五雷经篆清微通元使臣喻道纯承告奉行。”
这段文字大意是:成化四年(年)明英宗朱祁镇的孝庄睿皇后钱氏死后,时逢“七七”之日,宪宗命道士喻道纯从八月十二日始,在朝天宫为她设坛祈祷三昼夜,如今祈祷完毕,特在天寿灵山(即宝山)投埋山简,希望她逍遥上清,成仙成神,进入天堂。
在宪宗前、后尚有二十几位帝后葬于十三陵,如果每位帝后均设坛祈祷、投简,宝山就应有几十个宝匣,如果在宪宗以后的八位皇帝以及诸位皇后均投简与此,那么,年挖出的金龙就仅仅是一部分,我们设想,在宝山郁郁葱葱的松柏林中尚有没有出土的。据说在开挖定陵之前,考古队长赵其昌曾到此考察,他们在宝山的每个角落搜寻,试图找到新的线索,结果仅找到了数片动物化石,因山上种满了松柏,无法更多的探究。不过我们希望它们还是不要被打扰的好,让其安安静静的呆在地下才是最好的归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