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新闻 >> 正文 >> 正文

明十三陵的东西二井和景陵监的大门二门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7/14
白癜风患处会脱皮吗 http://pf.39.net/bdfyy/zjdy/140325/4360245.html

明十三陵的东西二井是朱棣驾崩后,宫妃们殉葬之地。关于东西二井的墓主,一说是成祖16妃(又有说30人)殉葬墓之一。

东井和西井叫法的由来,都说是这种墓穴没有墓道,下葬时用绳索直接顺下去,所以称“井”。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儿,没有发掘之前谁也说不准。我们目前只能从现存的遗址上看出,东西二井与其他陵内的陪葬墓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在规格上甚至还要超过一些其他陪葬墓。

东井位于德陵村北偏东的小山旁.。

这里要说明的是,东井、西井都属于文物保护地界,有专人看管。现在管理更加严格,没有特区主管领导允许,是不能进入的。所以,您不要贸然前往。

我的图片中,有的摘自网络,您不要效仿到此处去查找。难免会扫兴而归。

德陵大桥是现存十三陵陵墓神道中保存最为完好,而且是较大的一座。

东井坐东朝西,这是最靠西边的围墙残垣。它就散落在乡村农家庄稼地里。

靠北侧的一段外墙,有6、70米的长度,

这段北侧外墙较长。

墙皮外侧是一层较完整的砖,里面添馅用的料很不规整,碎砖烂瓦。

殿左右各存一段园寝内墙,墙厚0.85米,残高1.15-2米不等,砖砌,墙身涂红。

北侧内墙

北侧内墙厚度

柱基石散落在田间,以此判断享殿的间数。

碣前22.2米处为享殿殿基,柱础石已不全,见存计17块,均为古镜式。柱网分布显面阔五间(通阔25.15米),进深显三间(通深13.85米)。

享殿遗址

享殿后,立有碣石一通,碑的底座已埋在泥土中,且有一道裂痕。

石碑正面无字,其实是通体无字。

前后碑首图案好象一样

冢前12.5米处,存石碣一座。露地部分高2.米。其形制,碣首,顶平,作方头式,前后各雕升降凤及云纹,有额无字;碣身,素面、无字;碣座作须弥座式,上枋雕盒子,上枭雕仰莲,束腰素面,下枭以下部分埋于地中。

碑后横行有一道柏树林,树干不粗,年代不是很久远。

圆形石块砌成的半圆体是东井坟冢,东井朝向正西。冢后与山坡连成一体。冢顶因农民耕种而铲平,底呈圆形,径约24米,残高8米。

坟冢上已变成围挡

墓冢后及左右两侧有园寝外墙残墙保存,其墙体亦系砖砌,残高1-2.4米不等,后部走向略呈弧形,且位处半山腰。山腰外墙附近有残坏的绿色瓦件。

山上东井后面的外墙。东井介绍到此。

西井位于定陵和昭陵之间的大峪山下,坐西向东。据说,东西二井,和长陵有着同等距离。

远看山上的西井后墙

西井位于定陵和昭陵之间山坡前的林地里。西井相对比较难找,因为它在大片的果树林中,当地人管它叫“娘娘圈儿”,果林被村民承包后之间都有栅栏围挡,还有专职人员管理。所以说,探秘者不要轻易前往。

残破的后墙,

和定陵比起来,质量和美观差远了。

站在此处,可看十三陵水库

坟冢上,枣树成林,荒草一片。

坟冢没了挺拔的高度,而是一个平缓的土丘。

最好的角度,拍下了西井石碑。树木中隐约可见。要是夏季,树叶布满枝头,那就难寻踪迹了。

石碑底座已深埋在土地中了。

碑首和东井的一样。

享殿的石基还没有东井那么清晰可见。或许都埋在农田里了。

据胡汉生所著《明十三陵》所述,东西二井系明成祖的两座皇妃墓。其中东井位于德陵左馒头山西麓,西井位于定陵右大峪山东麓。二陵墓主姓氏、生平及人数情况不详。有的说是成祖殉葬的16妃,还有的说是成祖的昭献贵妃王氏和昭顺贤妃喻氏。其地面建筑规制,按《昌平山水记》所记,“并重门,门三道,殿三间(按:实为五间),两庑各三间,绿瓦周垣。”又,嘉靖十五年(年)十一月及嘉靖十七年(年)九月,世宗曾先后两次下令建造二井妃坟石碣。弘治三年(年)六月,孝宗曾命修理二井香殿、厢房及园寝围墙。清康熙年间,东井门、庑、殿皆存,西井周垣虽在,门、庑、殿皆毁。年前后,二井均有盗墓情况发生。东井,冢前后各被挖掘一洞,但未挖到墓室,西井,墓室被挖开,内有木俑被弃于野外。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离此不远处,建有专门管理陵园的住所景陵监。

这里是景陵监。历经五百年的风雨沧桑,景陵的门楼还依然坐落在这里。从这里向两侧延伸,就成为了景陵监的围墙。

十三陵中,景陵村的大门、二门保存的最为完好。其他的村落,很难看到两座门楼了。

门外的槐树,也是各陵监中多见的。以前曾有过的上马石,就在照片下边的两侧。如今路面已高,早已埋在土中了。

大门顶部的木料,一看就知道是老物件。不过,砖墙有过修补,已不是原先残破的样子。

这棵槐树很粗,可那面早已半空。就在槐树的旁边,就是上马石的位置。

大门的砖墙和上面的盖瓦,是近几年修缮的。但内部结构没做改动,还是原材料。

二门近年做过翻盖,只是掲顶换了椽子和一根檩,看看下图,就能看出,都换了什么。其它木料还是当年的,原汁原味。

时代的变迁,年代的久远,村里的老门老户不多了。可能见证历史的,就算是这大门和二门了。

二门正中的梁脊,新旧不难辨出。

说完门楼,再看看景陵的龙王庙。这里可有故事讲。年的长景陵战斗,就在这里打响。

长陵、景陵地区日伪军警据点是日伪军进山“扫荡”的出发地,又是封锁县北部山区抗日郡民通向平原的主要通道。年5月29日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十团团长王亢、政委曾威率部分四路纵队从黑山寨村向长陵、景陵据点进发。团参谋长赖富带一连尖刀排和便衣侦察班佯装成伪军突袭景陵据点,一枪未放,俘日伪军一个小队,捣毁据点炮楼。一连长带两个排在长陵西部隐蔽设伏打援,待歼援景陵据点日伪军。11时许,昭陵据点伪警备队40多人增援景陵据点,经战斗,俘伪警备队员20多人,活捉伪警备队小队长,收缴留守和逃回人员全部武器。日伪军景陵、昭陵据点被拔除。日军进行报复,十团王亢团长做袋状伏击部署。午后3时许,驻县城日伪军多人乘3辆汽车向十三陵地区进犯,当进入长陵地区伏击地域后,被八路军包围分割数段,经2小时激战,日伪军被歼几十人。黄昏时,驻南口镇日伪军增援,十团主动撤出战斗。八路军十团一日三战,共毙伤日伪军多人,俘日伪军42人,缴获机枪3挺、步枪50多支。十团伤连长以下55人,牺牲26人。

解放前,大槐树下,有鬼子的炮楼,给当地人民造成极大危害。即使是大乡队也为非作歹。龙王庙也成为他们的窝点。

解放后,龙王庙有了新的用途,也成为十里八乡的人们熟知的地方,它被建成了粮食加工点,电磨房。磨白面、棒子面、粘面,破棒子糁儿,就连喂猪的酒糟,白薯秧也到这里磨。真是方便一时。

如今的龙王庙,又整治一新。这里属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

景陵村委会,迎接送往的村里方方面面的事

在长陵中小学校的南边,有一处果品专业合作社。这里推出了十三陵盖柿的转型产品,柿干。

这里是晾晒车间,

一排排的柿干正在悬挂晾晒。

这种柿干还有别于原先的柿饼。

俗话说:西峰山的枣,白虎涧的梨,十三陵的大盖柿。这都是昌平有名的果品。

大盖柿好吃,但难于保存。搁软了就不好再存放。如今,大盖柿要转型,推陈出新。晒干后,便于保存。

您要有意了解更多相关问题,可拨打下面的电话,详细咨询。

十三陵属帝王陵寝,埋藏着十三位皇帝和万娘坟、悼陵监、妃子坟、五子坟、太监坟。方圆四十里,就如同人们常说的:德陵好院墙,永陵好瓦房,庆陵好姑娘。每陵、每村都有着众多的故事,也请您娓娓道来。

郑重声明:游人未经许可,不准进入未开放的陵区!!!不可盗图。

及时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