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发展 >> 正文 >> 正文

最初计划开挖的明十三陵,为何最后仅挖掘了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10/26

年,国内向世界公布了一条消息,声称明朝十三陵的定陵已经被打开,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的尸骨保存完好,并且墓葬内发现大量珍贵金银玉器和罗纱织锦。消息一经传出,海内外无数好奇和羡慕的眼光都齐聚中国。

可不久后,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的明定陵却遭到非议,明定陵的挖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代悲剧。

明定陵的发掘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解开明十三陵的秘密,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国内著名史学家吴晗向中央递交了一份关于古代皇陵的挖掘计划书。计划书上交后,由于它是国内第一份由历史学家起草的探索方案,故而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双重决议下,计划书正式获得通过。

得知计划书通过的消息后,吴晗、郭沫若等史学家也激动万分,毕竟明十三陵的挖掘工作非同小可,但凡有所发现,必定可以载入史册。

要做就做最大的,起初考古队一度将视线放在了占地面积最大的长陵上,可作为永乐大帝朱棣的陵宫,长陵大到让他们很难找到地宫入口。在经过一番筹划后,他们决定先向同为三大陵的定陵下手,等待积累经验后再发掘长陵。就这样,长陵也就此躲过一劫。

定陵的勘探工作开展的极为波折,在经过一年的努力后,考古队终于找到了地宫的入口。随后的工作就极为顺利,大量金银珠宝以及罗纱织锦出土,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也被送至还原。

到此,似乎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定陵的挖掘也获得巨大成功。

明代织锦遭受破坏

随着大量明朝织锦的出土,关于如何将此类文物保存的方法,引起了当时考古工作人员的争议。于是,有人提议道,要不将这些丝织品和古画一样存放,找一个好一点的纸垫在后面,将其给裱起来。也有人说最好能加入防腐剂,这样就可以长期存放。

得知这些文物被裱起来后,研究过古代服饰的著名文学家沈从文有些不放心,于是赶过来想看一下情况。等他到场后,看到这些被裱的文物,他顿时心中一凉,

原来许多丝织品竟然都被裱反了!对此他特意找到了工作人员询问,可工作人员却找了个理由将其随意搪塞了过去。沈从文心火正烧,当场指出了工作人员的失误。走出来后,沈从文依旧平息不了心中的愤懑,对同行的助手说道:如此肆意的对待中国纺织精华的明代织锦,简直是暴殄天物,工作人员的所言所行,不是无知,就是愚蠢。

除此之外,更多的纺织袍服也因为没有得到合理的存放,随着时间的退役而逐渐风化。

得知定陵大量珍贵丝织品遭毁后,周恩来也心痛万分,当即停止了全国一切文物的挖掘工作,明十三陵的挖掘工作也得到了及时的喊停。

帝王遗骨被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期间,定陵又遭受到一次重击。在当地人员的号召下,身为皇家陵墓的定陵被当成了封建地主的典型,并受到了“牛鬼蛇神”的批斗。在一片呼声中,万历皇帝和其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粗暴的挪到了定陵博物馆的门前,与其画像、照片等文物堆在了一起。

伴随着一片火光,万历皇帝三人的尸骨被烧成了灰,彻底消失在了这个世间。

而另外,原本放置万历皇帝三人尸首,三个由上等金丝楠木打造的棺椁,仅有领导视察,因为影响馆内清洁工作,就被负责人勒令工作人员,给扔到了山沟。

据说,当棺椁被扔的消息传到了夏鼐那里时,他气的全身发抖,差点儿当场大发雷霆。后来,夏鼐派人前往山沟寻找棺木,可惜不知道是因为山谷太大,还是棺椁已经摔毁,反正就此再也不见。

因为定陵的善后工作失误,导致皇家陵墓中大量珍贵文物遗失,这对于后人乃至考古界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好在,在郑老和夏老的倡议下,明十三陵的挖掘工作得以及时喊停,不然其所造成的后果,想起就令就胆怯不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