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敬畏死亡,也尊重死亡。对死亡的敬畏之心从历代君主对皇陵的重视程度可见一般。从秦始皇开始,君主登极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就成了传统。从秦王朝开始,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自己的皇陵。如秦始皇陵、汉文景帝高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武则天乾陵、隋杨陵、明十三陵、清东西陵等等。如果说秦始皇陵是我国最大的黄帝陵墓,那元朝的皇陵就是最神秘的皇陵。因为至今没有人知道元朝15位皇帝(不算追尊11位)的安身之所。
元朝皇帝是如何确保死后不受打扰,关键在于采取以下三种丧葬制度:
第一种,密葬制度。即不起陵墓,不兴土木,没有标识,没有记载的墓葬。最具传奇色彩的是成吉思汗的陵墓。据《草木子》上所记载:“国制不起坟陇,葬毕,以万马柔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就是说为保密在成吉思汗下葬后,先马匹踏平墓地,再杀死一只驼羔,将羔血撒于其上,并派骑兵驻守直到来年春天长出小草,墓地与草原浑然一体;祭祀时带上被杀驼羔的母驼作为向导,母驼久久徘徊,哀鸣不已之地,即墓地所在。母驼死后,再也找不到墓葬之所,祭祀也就此结束。这种处理方式即使有巨大的地下皇陵,在茫茫草原也都无踪迹可寻了。
成吉思汗
第二种,天葬制度。蒙古人的天葬和藏族的天葬有所不同,但他们都相信灵魂,没有肉身崇拜。蒙古人有着对狼的崇拜,认为狼是腾格里(天神)的使者,死后肉身如果能够得到狼的处理,死者的灵魂就可以去往腾格里。元代宋后,元朝皇帝虽然受汉文化影响,依然保存着蒙古的传统,采用天葬的形式,交由腾格里的使者处理肉身。在皇帝死后,停灵三天,简单处理尸体,就由运往偏僻之地交由狼处理。此种墓葬方式自然没有皇陵。
腾格里使者
第三种,薄葬制度。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实行汉法,丧葬也渐受汉人影响,开始使用棺木下葬。但还是保持简葬的丧葬态度。《草木子》中有关于元皇帝棺木记载:皇帝死后,把圆木一分为二,从中劈开,“凿空其中,类人体大小合为棺”,然后“置遗体其中”,接着“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最后送到陵园之地。在墓葬中既不用棺椁,也没有太贵重的陪葬品。史书中没有任何皇陵的记载,整个丧葬仪式不得有汉族官员参加,皇陵上也没有大型的建筑物,不设墓碑和功德牌,关于皇陵几乎无迹可寻。
元皇帝棺木
元朝皇帝虽然受汉丧葬文化的影响,但依然保存着游牧民族崇尚简朴的丧葬习俗,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自然不可能有大规模墓葬的出现(皇陵修建时间都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不等),在蒙古弯刀横扫荡个各民族的时候,避免仇恨骚扰皇陵也是很有必要的,以上就导致了元皇陵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未解之谜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