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发展 >> 正文 >> 正文

中国首位被正式开棺的帝王,下葬姿势与百姓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4/9/19

中国历史上有将近位皇帝,大多都遵循着“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观念,所以几乎每位,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皇陵,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入殓方式,但因为我们从不主动发掘,而已被发掘的皇陵又被盗墓者严重破坏,因此,至于帝王到底是如何下葬?有什么特殊之处?一直都没人能说得清楚;直到年,考古学家在一处皇陵中,发现了一具独特的帝王遗体,他不同于寻常百姓的仰身平躺,而是呈S型卧姿,后来的专家推测,这个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北斗七星葬,其中蕴含着,关于王权的故事,大家好,我是白同学,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帝陵的秘密。

帝陵的秘密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被正式发掘的皇陵;朱翊钧也就是万历帝,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第十三位、也是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年,年仅20岁的明神宗,就敲定了自己的陵墓位置,并于年开始动工修建,前后共计六年的时间,花费了八百万两白银,于年完工;陵墓位于北京市的昌平区,北靠大峪山,南对蟒山,整个建筑前方后圆,象征着天圆地方,正中心的建筑,叫做祾恩殿,主要用于供奉和祭祀,祾恩殿之后是棂星门,棂星是一颗天星,在古代有着登天的意思,再往后经过明楼,就是整个陵墓的地宫,而万历帝的棺椁,就在此处长眠;年7月21日,万历皇帝驾崩,两个月后,在八千名官兵的护送下,抬棺匠运送着万历帝的棺椁,从紫禁城开始出发,向着大峪山方向赶去,一直到了天黑,在护卫队护送至巩华城时,抬棺匠身上的抬杆突然断裂,棺椁瞬间倾斜,其中有一角,坠落了地面,在帝王的安葬仪式中,这是个极为不祥的预兆,今天看来,好像确实如此。

定陵的发掘

时间来到年,历史学家郭沫若为研究明史,撰写了一份对明长陵进行考古发掘的提议,明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是明十三陵中首座,也是规模最大的陵墓,也有人认为,他是为了寻找失传的《永乐大典》,因为这本书,就是朱棣在位期间所编纂百科全书,在历史学家和古籍爱好者的眼中,《永乐大典》就等同于是一本圣书,全书卷,仅目录部分就占有60卷,共计册、3.7亿字,等同于是古代的信息词条或搜索软件,但由于没有找到长陵的地宫入口,所以考古人员,就决定化繁为简,先从小的陵墓入手,慢慢积累经验,选来选去,就选到了朱翊钧的定陵,这样的阴差阳错,似乎预示着年前的抬杆事件;确定好陵墓之后,考古人员立即针对定陵的“宝城”与“宝顶”,进行了全方位的勘探,这里要说明一下,明十三陵的埋葬方式,采用的是“封土形式”,就是在地宫的上方,会填盖一层高大的封土,这个就是宝顶,然后在其周边建造砖墙,这个就被称为宝城,而地宫的入口,就在宝城与宝顶的下方,所以想要寻找地宫,就要从它们这里入手。

经过几天的考察之后,考古队员们在定陵附近的墙上,发现了一道裂缝,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与考察,他们断定,这条裂缝,极有可能与地下宫殿相互链接,事实证明,这次的判断十分准确,没过几天,他们就在裂缝的后方,发现了“隧道口”字样的标识,但由于挖掘人员多为附近民工,不太熟悉皇陵的布局,所以整个挖掘工作持续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四个多月后,一位民工在挖掘隧道时,意外发现了一块小型石碑,在石碑上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个“金刚墙”就是地宫的墓墙,也就是说,再往前挖十六丈(53米),往下挖三丈五尺(11米),就能找到真正的地宫入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石碑标识呢?主要是因为古代的合葬制,想要合葬,但生死又不能控制,所有就只能放下标记,等合葬之人去世后,埋葬者再跟随这个标记,重新进入陵墓合葬;考古队根据石碑上的标识,修改了之前的挖掘计划,终于在年的5月,找到了石碑上记载的金刚墙,但就在他们准备进入地宫时,却又碰上了另一个难题。

地宫入口处,充斥着一股发霉的味道,让人直冒冷汗,在发掘定陵之前,考古队也没有发掘过其他皇陵,谁也说不准里面会不会有什么暗道机关,那谁第一个进入呢?最终他们采用了抓阄的方式,确定由队友庞中威,负责先行勘探,为了谨慎起见,庞中威装备了防毒面具,并在腰间系上绳子,小心翼翼的进入了地宫墓道;整个墓道内漆黑一片,庞中威每走一步,都要用铁锹重复的敲击地面,来确定有没有机关,检查一番之后,发现并没有什么危险,随后,考古队员开始一个接一个的进入,顺着墓道往前走,没过一会,就看到了一扇汉白玉做的的大石门,真正的地宫,就在这扇门的后方;此后庞中威,还写下了一本,叫做《定陵发掘亲历记》的书籍,其中就记录了这段特殊的经历,虽然只有一门之隔,但他们似乎又碰上了一个新的难题。

地宫之内

虽然一路上磕磕绊绊,但总算看到了真正的地宫大门,整个石门洁白如雪,其上还镶嵌着81枚门钉,这个就是“事死如事生”的代表产物,也是王权的象征,皇帝生前的居所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城门上,同样也镶嵌九九八十一颗门钉,在古人的观念中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意味着长长久久,代表的,就是这个世界的至尊;在两扇石门的中间位置,留有一条三厘米宽的门缝,石门后有一根石条,紧紧的顶着石门,这个机关叫做“自来石”,制作这种机关,首先要在地上留下一个石坎,在石门中间凿出一个凹槽,当棺椁放下后,工匠们先关闭一扇石门,将自来石安置好,上端则靠在半掩石门内侧凸起的石坎下,随着石门的关闭,自来石会自动倾斜到指定位置,这就是皇陵地宫的最后一道屏障,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如何能在不破坏石门和石条的前提下,打开地宫的大门呢?为了破解这个难题,考古队员连夜查询资料,终于在清代的《肃松录》中,找到了一个叫做“拐钉钥匙”的工具,之后考古队制造并利用拐钉钥匙移动石条,顺利的打开了石门,此时,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处壮观的宫殿。

走进地宫,所有的考古队员,都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这里寂静的,就像是一处地下世界一样,走过长长的前殿,出现在眼前的是数不清的珍宝,各种青花瓷器、珠宝首饰,让人目不暇接;经过勘察之后发现,整个地宫共由五个殿组成,面积约平方米,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就被放置在后殿,最右侧,是孝靖皇后的棺椁,损坏最为严重,打开后只剩骸骨和大量的金银陪葬器,最左侧,是孝端皇后的棺椁,其内也是慢慢地珠宝玉器,最中间,是万历皇帝的棺椁,其上还穿着衮服,腰系玉带,头戴乌纱翼善冠,打开三个棺椁后,考古队员个个面露疑惑之色,他们发现,三个棺椁内的三人,都呈“S”形的姿势侧卧,按照《礼记》中的记载来看,传统的墓葬一般都会选用平躺直卧的方式,万历帝作为一国之主,为什么会有悖于传统呢?这难道这是帝王独特的入殓方式吗?虽然不太理解,但考古队员隐约感觉,这其中一定有他的深意。

直到年,明十三陵研究专家王秀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猜测,根据她的研究来看,明代陵墓的风水理念,应该是受到了星相学的影响,所以才会展现出如此古怪的入殓姿势,为什么会有这种猜测呢?因为安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整体就是北斗七星式的布局,据说是源自于刘伯温的理念,在古星相学中,北斗七星是最重要的星象,代表着天下至尊的权威,北斗七星常年旋转,而这个旋转的中心,就是北极星,也就是古人常说的紫微帝星,在《后汉书》中记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再结合《天象列星图》的记载:“北斗七星,近紫薇宫南,在太微北。是谓帝车,以主号令,运乎中央,皆系于北斗。”古代帝王常称自己为天子,认为自己是受命于天,古人认为,天界的至尊,就居住在紫微星,而北斗七星,就等同于紫微星手下,负责执行紫薇的号令,北斗七星呈勺形,与S型卧姿相互对应,也就是说,帝王将自己比喻为北斗七星,作为天界至尊的手下,接受天命,负责统御天下,一方面结合了天人感应思想,另一方面又彰显了王权的合理性,与其独有的威严。

帝陵国宝

除此之外,在定陵中还出现了众多国宝;金丝翼善冠,通高24厘米,后高22厘米,重克,是万历帝的皇冠,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顶帝王金冠,前部分是用根直径为0.2毫米的细金丝编制而成,后半部分还要结合拔丝、焊接等工艺,仅皇冠部分,就有片龙鳞,工艺极其复杂,堪称国宝;凤冠,共有四顶,分别是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以及孝靖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和三龙二凤冠,拿三龙二凤冠来看,其上有翠云80片,珍珠颗,宝石95块,博鬓左右各三扇,总重约四斤三两;乌纱翼善冠,也就是棺椁中的皇冠,通高23.5厘米,径19厘米,两条金龙栩栩如生,其上还镶有猫眼石、黄宝石各二块,红、蓝宝石各五块,绿宝石二块、珍珠五颗;另外还有黄金酒壶、龙纹金漱盂、万历皇帝玉带、花丝镂空金盒玉盂以及最珍贵的万历皇帝龙袍。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们现在之所以不发掘皇陵,主要原因就是技术问题,贸然发掘,会对文物本身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这条规定,就是在定陵发掘之后才出现的,定陵的地宫打开时,很多文物都因为氧化的原因而损毁,发掘后,又有很多文物因为长期氧化,逐渐被侵蚀变黑,后来又因为技术原因、保存不当,加速了丝织品与古书的腐化,造成了不可预估的损失,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到今天,都不挖掘秦始皇陵的主要原因,定陵的发掘,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关于帝王的秘密,看到了独特的北斗七星葬式,不过同样也造成了一些无法挽回后果,中华文化的厚重感,就来自于对文明和历史的留存,先人留下的宝藏很多,相信后人也会有这样的感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