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著名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拟定了一份发掘十三陵长陵的计划,报请政府批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发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在这份计划里共同署名的还有郭沫若、沈雁冰、邓拓等一些文化名人。这一计划首先遭到了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的反对,他认为以当时的考古技术,承担这样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具体实施起来很有难度,出土后的文物也面临非常复杂的保护问题。几天后,在请示国家领导人后,得到答复:“原则同意”。
定陵年12月成立了以吴晗组长的长陵发掘委员会。然而对长陵的勘探并不顺利,几个星期过去考古队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于是大家决定先找一个小一点的陵墓进行试掘,有了经验之后在挖掘长陵,于是选择了城墙有些塌陷的定陵。
定陵的规模仅次于长陵,是明朝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合葬墓。万历皇帝名叫朱翊钧是第十三位皇帝,十岁登基,五十八岁去世,是明朝在位最久的一位皇帝。他二十二岁开始修建自己陵墓,历时六年建成,花费白银八百万两,相当于当时明朝两年的税收。定陵从建成到启用足足闲置了三十年。年9月工人在刨地的时候传来金属撞击声,人们小心的挖开积土,发现了一尺长半尺宽的一块石头上面清晰的刻着字:“此石距金刚墙外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靠着这块指路石,很快就找到了通往地宫入口。
定陵地宫分为三层,前殿、中殿、后殿。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配殿,各殿之间有甬道相连。在中殿摆放着三套汉白玉雕成的座椅,座椅前有黄色琉璃五供,即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瓶。还有一口青花云龙大瓷缸,瓷缸里还有香油,铜瓢,灯芯,正是民间所说的“长明灯”。由于时间久远,里面的灯油已经凝固,长明灯早已熄灭了。在后殿宝床上摆放着三口朱漆棺椁,中间是万历皇帝的,左边是孝端皇后的,右边的棺木腐朽的很害,是孝靖皇后的棺木。
在定陵出土了大量珍宝。孝端皇后是万历皇帝的原配,陪葬品明显比孝靖皇后的多。仅在她的发髻上就插满了金钗,几乎每一根上都镶有祖母绿和猫眼石。万历皇帝棺椁里塞满了奇珍异宝,金盆,金杯等黄金制品塞满四周,直到清理到十一层才见到了万历的遗骸。此次发掘出土各类器物三千多件,金银器比比皆是。陪葬品中有不少瓷器,一口产于嘉靖年间的青花云龙大瓷缸,因为颜料已无法配制,成为绝世珍宝。皇帝的金丝翼善冠令人叹为观止,需要用一百五十根细如的发丝的金丝采用多种工艺编织而成。四顶皇后的凤冠用黄金,翡翠,珍珠,宝石编织而成,其中一顶镶嵌着三千五百颗珍珠和各色宝石一百九十五块。佩戴的一类也是精美绝伦,用双层黄色素缎内夹皮革制成,缝缀二十块嵌宝金饰件。每一金饰件均为扁金制成的缠枝花形金托,托正镶祖母绿一块,四周镶嵌宝石和珍珠。这些文物可以证明,明朝确实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但由于当时保存手段有限,大量文物的保存成了难题。向龙袍,刚出土时颜色鲜艳遇到空气迅速碳化变黑。一些具有极高价值的丝织品每卷上都写着尺寸,质地,时间和产地。因为调价所限这些珍贵文物只能被放在普通库房,不久本来还颜色鲜艳的织锦就慢慢褪色,变硬,变脆。这也给当时的考古工作人员一个教训。文物保存条件简陋,恢复技术落后,加上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淡薄,使定陵出土的大量文物迅速风化,因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一大悲剧。但是,发掘定陵也有意外收获,在万历棺椁里发现,万历尸骨是侧躺,而且他是一只腿长,一只腿短。这为研究万历皇帝身世提供了素材。
定陵的发掘,从某个角度来看,在中国考古史上留下了辛酸的印记。定陵的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考古工作,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但也留下了遗憾和教训,同时也促进了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和完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