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优势 >> 正文 >> 正文

永乐皇帝的长陵祾恩殿,在十三陵中规模最大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9/12

明初,太祖朱元璋葬于南京紫金山,是为孝陵,不仅规模庞大,并开创宝城、宝顶等一套规制作法,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始筑长陵于昌平县天寿山,遵行孝陵的设计,但规模更为宏大,此后至明末崇祯皇帝思陵为止,共十三座皇陵建于此处,合称为明十三陵,是一组结合山棱和山谷的帝陵区。

明十三陵石坊,以巨大石材模仿木结构而建,共六柱五间十一楼

每座皇陵都有靠山,面朝阳光普照开阔之谷地,符合风水上所谓“负阴抱阳”的形式。整个帝陵区以永乐帝的长陵为主轴,十三座规模宏大的帝陵共享长达7公里多的神道,此为十三陵的特色之一;入口由南至北,依序为六柱五间石牌坊、砖砌三孔单檐九脊大红门,碑亭、华表以及象、马、骆驼、文臣与武将等共三十六尊石象生,紧接着是棂星门,稍微转折之后即抵达长陵。

长陵网络图片明成祖朱棣网络图片

长陵为明十三陵中年代最早且规模最大的一座,而祾恩殿则是长陵的主要建筑,其格局之大,仅稍逊于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但用材之精,却让太和殿瞠乎其后。

明成祖徐皇后网络图片

长陵平面前方后圆,布局谨严,图中可见从陵门至宝城之平面配置

木构造对称完整,不施任何省梁减柱,乍看之下虽略显呆板,却是明代汉人在驱逐蒙古后,参照北宋帝陵而力图恢复古代严谨体制,继往开来的精心杰作,为明初的重要木构建筑,被专家公认为中国建筑之瑰宝。

长陵恩殿外观,通面宽九间,宽近67米,为中国现存最大的木构殿堂之一

长陵网络图片

长陵是明成祖永乐帝朱棣及皇后徐氏的合葬墓,坐落于天寿山脉中最主要的位置,规制严整。按明太祖的孝陵规模而建,平面前方后圆,占地广阔,分成祭祀区与地宫区两部分。

祭祀区中轴线从前到后配置石华表、陵门、祾恩门及祾恩殿,再后穿过内红门,是通往坟墓的通道,可见二柱门及石五供等;最后即为地宫区,前有砖筑的方城,上面有楼,合称“方城明楼”,后方圆形的土堆为“宝顶”,四周以墙体环绕,故称“宝城”。宝顶之下为地宫,是放置皇帝灵柩之处。

祾恩殿年代:明永乐十四年(年)地点: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南麓方位:坐北朝南

在明代,陵门前旁边有宰牲亭以及具服殿,祾恩门前有神厨及神库,祾恩殿前则有东西庑等,现皆已不存。由于长陵未经挖掘,所以地宫情况不明,只能藉由曾于年代进行考古挖掘的定陵地宫,想象长陵地宫的梗概。

本文摘选自《紫禁城》年05月刊《长陵祾恩殿》原文作者:李乾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