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优势 >> 正文 >> 正文

5000年前中国女神的微笑,何以登上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12/21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一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是东北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它揭示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连绵不断和多元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体现了世界文化发展的融合与交汇,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历史意义。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与中原仰韶文化有何关系?与西方古文明是否存在联系?

近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被称为“红山文化第一人”的郭大顺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就红山文化如何揭开中华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纱进行学理阐释。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中华文明从黄河孕育出来,传播到华夏各地。而红山文化的发现,是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证据。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有何地位和作用?

郭大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规模宏大,是一个具有都邑规格的超中心遗址。积石冢设有中心大墓,反映以“一人独尊”为主的社会等级结构已经形成。玉雕龙、凤、龟、勾云形玉器等通神工具既高度抽象又十分规范,说明红山文化已进入古国时期,是中华年文明起源的实证。

按照以往史学观点,中国文明史只能从年前的夏代算起,而红山文化的考古新发现,把这一源头追溯到年前。多年来形成的一个观念是,中原地区古文化发展水平最高,文明起源当然也最早。红山文化的考古新发现和辽河文明的提出,证明中国文明起源并不是一个中心,而是多中心,包括辽河流域在内的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红山文化的考古新发现,还反映了中国文明起源的道路和特点。美籍华人考古学家张光直提出,从东西方比较来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是以沟通天地神人即与自然和谐共存取得政治权力为主进入文明社会的“连续性文明”,和西方以发展技术、贸易为主进入文明社会的“突破性文明”有很大区别。从世界范围看,东方文明具有“一般性法则”,西方文明倒是个“例外”。红山文化“坛庙冢”和龙凤等玉器是成套的,在建筑布局上有规范化从而制度化的规律可循,《礼记》有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说明红山文化与礼制的起源有密切关系,是中国文明起源时期道路与特点的典型代表。

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还表现出强大的传承力。坛庙冢,坛体起三层的圜丘,有点类似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太庙和明十三陵。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是“海内孤本”,女神头像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从红山文化对后世文化影响来看,可以说红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这棵大树根系里的直根系。

红山文化坛庙冢和玉龙凤等的出现,有当地上万年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又同中原仰韶文化和西部草原文化交流有着密切关系,是多元文化交汇的成果。

中新社记者: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有何种关系?红山文化如何体现年前中国南北文化交流?

郭大顺:梁思永、裴文中等老一辈学者很早就意识到南北交汇是红山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这一点,在牛河梁遗址得到进一步证明。

红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具有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共有特征的夹砂灰褐陶、装饰压印纹(多“之”字形)或刻划纹的筒形陶罐,一种是受中原仰韶文化影响的彩陶和泥质红陶。它们在红山文化共存,有时甚至共见于同一件器物上,既泾渭分明又融为一体。特别是祭祀用的陶器大都是泥质红陶或彩陶器,视外来因素为神圣,表现出红山文化对外来文化有极大的容纳度。所以,南北交汇既是红山文化在年前进入文明社会的动力,也为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基础作出贡献。

除了红山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等也都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南北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共同跨入文明社会。

中新社记者:西方学者为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