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的风水堪舆学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帝王以及达官显贵无不深谙风水之道。当今官员贵胄老板大多对风水学颇有认知,明白秉承“天人合一”的风水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在中国传统易经文化传承过程中,风水学作为易经中重要的一部分一直影响着我们。在风水学说的指导下,根据天地磁场感应及其易经八卦、阴阳、山、河、海、路等万物种种信息与自然规律的形成,古代帝王设立了“钦天监、司天监”等专门研究天相历法、奇门八卦预测学以及堪舆风水学的专属职能部门,同时广纳天下方士、精研术数之人,为其江山的稳固从各个方面权衡布局、出谋划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明朝皇帝陵墓群——十三陵便是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它展示了中国传统风水学文化的丰富内涵。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而止,其间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明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风水哲学观点。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王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离北京城40公里的昌平县,出北关不远有一座自西南向东北延展四五公里的小山。山顶上有一层近于直立的石英砂岩,颜色发暗,随着地形高低起伏,曲折蜿蜒,远看很像是一条青龙的脊背,故名长龙山。与长龙山遥遥相对,隔着一马平川的一个大山口,在西边还有一座蹲踞着的小石山。石山由白云岩组成,其中含有大量燧石条带。燧石条带的硬度比白云岩大,又是乳白色,所以风化后就显出白色条带。偏偏这白色条带的岩层又向东南倾斜,看上去就像一只斑斓猛虎身上的花纹。如此肖形的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又近在帝都之北,不能不引起古代皇家御用的风水先生的强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