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下旬,在历史学系团委社调部的组织下,历史学系学生联合思想与社会项目本科生,赴十三陵进行参访实践。本次参访活动的目的地为十三陵中未对外开放的永陵、德陵和思陵三座皇家陵寝。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的十三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皇陵建筑群之一,依次建有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此次活动参访的永陵、德陵和思陵分别是明世宗、明熹宗、明思宗的陵墓,从规模宏大到普通规制,再到十三陵中规模最小的陵寝,三座陵规制差别较大,极具代表性。
上午九点,老师和学生们乘坐大巴车出发,前往明十三陵,四十分钟后到达十三陵的起点——大宫门。大宫门是陵墓区的正门,两侧立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门后便是通往长陵的神路。从此处环视四周,是形似青龙、白虎、玄武的山体。陵区前原有一条河流象征朱雀,山环水绕,风水极佳。随后,一行人正式驱车前往永陵。
明十三陵大宫门
参访途中
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十三陵文保特区刘主任为学生详细讲解了陵墓的特点:其一是规模宏大,越制营建。永陵在占地规模、陵寝建筑的规制上超过了其前代献、景、裕、茂、泰、康六陵,仅比成祖的长陵略小些许。其二是陵墓修建在风水方面的考量。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对陵墓选址的风水十分重视。其宝城直径为81丈,亦有九九重阳之数的寓意。其三是永陵建筑用料和加工制作的讲究。宝城城垛则选用花斑石垒砌,坚固异常,不易损坏。不同于前七陵砖木结构的明楼,永陵的明楼全为砖石结构,无片木寸板。即使是斗拱、匾额等造型比较复杂的构件,也是先由石头雕成,再在表面绘制模仿木结构的油饰彩画,这使得明楼建筑在比木质结构坚固的同时保留了木结构的美观壮丽。从永陵规制的宏大和越制以及明世宗生前大礼议之争的结果和后续中,可见嘉靖皇帝对维护皇权权威的重视。
永陵明楼景观
正在观赏永陵明楼的老师与学生
参观完永陵后,老师和同学们乘车前往德陵。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其选址和营建也十分注重风水的考量。然而,无论从风水还是建筑方面看,德陵都比永陵显得简朴了许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朝国力和经济的逐渐衰落。
德陵景观
参访的最后一站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及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思陵。思陵本是崇祯皇帝宠妃田贵妃的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与皇后周氏合葬于此,思陵也因此成为十三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陵寝。清廷覆灭后,思陵屡逢劫难,地面建筑残毁严重,地下墓室几乎被洗劫一空。如今思陵的地面建筑,只余石五供、宝顶土丘和明楼地基及其上清朝所立的谥号碑。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楼台,但古陵残碑、松涛阵阵,亦别有一番意境。特别是残存下来的石五供,雕工精细、栩栩如生,宛如帝陵前的一面书桌。思陵附近还有两座太监陪葬墓,清帝立碑以嘉许其贞忠殉主。
思陵景观
下午一点,老师和学生们完成参访实践,坐上大巴车返回学校。沿途尽是苍山负雪之景,朱红城墙与殿宇掩映在茂密的松林中。明朝与今天已有四百年时光相隔,但从十三陵的古道残碑、雪簌松涛中,我们有幸得以一窥大明王朝的余晖。
文案丨刘怡婷
图片丨李乐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