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十三陵 >> 十三陵发展 >> 正文 >> 正文

献景二陵的陵寝建筑有什么特点话说十

来源:十三陵 时间:2022/6/4
白癜风诚信为民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6.html

明十三陵作为驰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明朝文化灿烂光辉的历史名迹。是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

而未开放的其他陵寝,一直都被大家所期待,它们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明十三陵每期一问栏目,这期小编就给大家讲讲:献、景二陵的陵寝建筑有什么特点?

献、景二陵的陵寝建筑有什么特点?

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和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在明朝营建的天寿山十二陵中各有不同特点。

献陵

献陵的陵寝建筑除了在布局上因风水关系采用两进院落中隔小山的方式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建筑俭朴无华。以祾恩殿为例,文献所记其他各陵建造得比较华丽,而献陵却是“卑隘,栋宇楣梁质素无采篆,俭朴之至,天寿诸陵无一同焉”。献陵的建筑之所以没有修建得像其他陵那样豪华,与嗣皇帝宣宗朱瞻基遵奉父皇遗诏从俭建陵有着直接的关系。

《明仁宗实录》卷十记,洪熙元年(年)五月,仁宗皇帝在临终时曾有遗诏说:“联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复有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

后来,嗣皇帝宜宗朱瞻基在选得父陵吉地后,召来吏部尚书蹇(音同“简")义、户部尚书夏元吉等人。对他们说:“国家以四海之富葬其亲,包惜劳费!然古之圣帝明王皆从俭制。凡孝子思保其亲之体魄于永久者,亦不欲厚葬。秦汉厚葬之患,足为明戒。况皇考遗诏务从俭约,天下所共知。今建山陵,予以为宜遵先志,卿等之意何?”蹇义等人都是仁宗朝的老臣,仁宗在位时曾辅佐仁宗兴利除弊,治理国家,对宣宗的想法自然赞同。

于是,他们对宣宗说:“圣见高远,发于孝诚,万世之利。”就这样,在宣宗的亲自规划下,仁宗的献陵比成祖的长陵规模小很多。祾恩殿,仅单檐5间,祾恩门仅为3间,宝城前方院仅有两进,陵前神道不仅没有石像生的设置,连神功圣德碑亭也没有建造,后来嘉靖时才增建了碑亭。此外,建筑的装饰也因此而质朴无华。

景陵

景陵的陵寝建筑基本沿袭献陵俭制。但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宝城和陵寝院落比较狭小。嘉靖十五年,世宗朝拜陵园,曾因景陵“规制独小,又多损坏”,下令增崇殿宇基构。于是景陵的陵寝规制又有扩大(主要指享殿),祾恩殿的御路石雕因此也改成为双龙戏珠的雕饰。但即使这样,景陵在明朝所建的十二陵中仍是比较狭小的一陵。

以陵园院落的面宽为例,十二陵中最宽的达.2米,最窄的是62米,景陵就是62米的一个。再以陵墙高度为例,其余十一陵均超过3米,最高达5.4米,而景陵仅2.53米。宝城之阔也是如此,十一陵宝城面宽方向的尺度均大于米,而景陵仅74米。以致不得不设计成前方后圆的平面形状。

景陵的狭小陵制,一方面是因为宣宗皇帝曾有诏:“丧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遗诏,毋改山陵,务从俭约。”另一方面也是地形使然。因为景陵的建陵地点平坦的面积本来就很小。鉴于献、景二陵的情况,清梁份《帝陵图说》“景陵”中说“天寿诸陵,献陵陵之最朴者,景陵陵之最小者。”又说:“以享殿言,景陵固逼于地势,亦帝之俭德也。”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亦云:“十二陵制,献陵最朴,景陵次之。

本期的语音栏目到这里就和大家告一段落了。下期小编将开始讲述:献陵为什么采取中隔小山的建筑布局?下期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