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作为驰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明朝文化灿烂光辉的历史名迹。
当然,明十三陵的建筑规制及沿革也是颇有讲究的,从这期开始,将接着讲述明十三陵每期一问第三部分。
本期内容是:明朝天寿山陵寝“前方后圆”的平面布局导源于哪座陵?是怎样演变来的?
明朝天寿山陵寝“前方后圆”的平面布局导源于哪座陵?是怎样演变来的?
明朝营建的天寿山各陵,前面均有方形的院落,后面又有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与之相接,构成了千篇一律“前方后圈”的平面格局。天寿山各陵的这种布局形式并不是自己的创造,而是导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
▲天寿山
那么,孝陵的这种陵寝布局形式又是怎样演变成的呢?
我国古代的帝王陵寝,自秦汉以后,基本是采用的一种方形布局的形式。即在方形的陵垣内修建殿宇,墓冢的形式也大多采用平面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覆斗形状。特别是唐宋时期的帝陵,其陵垣四面对称设门、墓冢与献殿置于同一条中轴线上,并形成了上下宫两个建筑群组的制度。
★上宫系墓葬及主要祭殿所在,是陵寝建筑的主体,也是朝廷举行大型祭祀仪式的地方;
★下宫是安置墓主神御物和举行日常祭祀仪式的地方。
唐、宋时期帝陵的建筑制度对明代帝陵制度也产生了影响。明朝营建的第一座帝王级陵墓——安徽凤阳皇陵(明太祖朱元璋父母之陵)就是基本承袭宋陵制度的。皇陵平面布局也呈方形,且陵垣四面对称设门,其墓冢覆斗形状,石像生的种类也大部分与宋陵相同。
▲石像生
但皇陵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陵寝建筑只有一个建筑群组,而不采用唐、宋两代分设上下二宫的做法。
★宋陵下宫中用于奉安帝后御容及册宝等物的神御殿等建筑被取消。
★皇陵陵垣虽然在平面上呈方形布局,但却不像唐宋两朝帝陵那样只有一道或两道,而是有三道之多。并且分别名为皇城、砖城、土城。其中,砖城的四面各设城门,城台上设城楼。分别名为南明楼、北明楼、东明楼、西明楼。
★皇陵的墓卷冢、石像生及内建殿堂的皇城均在砖城之内,土城则位于砖城之外。
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是继皇陵而后营建的第二座明朝帝陵。其陵寝布局又是在皇陵基础上加以变化的。
▲朱元璋
孝陵是刘伯温等风水大师与朱元璋共同选定的。其墓室位于钟山脚下,墓室的后、左、右三面山脉均距离较近,只有陵园的前方朝案山(梅花山)距离稍远。孝陵的这种符合形势宗制风水术的龙、穴、砂、水关系吉壤地形与皇陵位处开阔的平原及沿地形不同。
▲刘伯温
所以,孝陵的布局顺应地形地势在皇陵的布局方式基础上又作了如下改变:
★外面的一道陵道(相当于皇陵的土城),走势灵活,沿山设置,形成了孝陵外围的第一道垣墙。砖城平面走势变方为圆(更名为宝城),并变前、后、左、右四面各设城台、明楼的形式为只在前面设城台、明楼的形式,以适应墓室左、右、后三面环山和左右夹水的地理形势。
★同时,墓冢也顺应地形情况取自然隆起的山丘形式,而摒弃平面为长方形的覆斗形状的陵台。★建有祭祀用的殿宇的皇城和石像生、碑亭均改置宝城城台、明楼之前。使皇城内的享殿与宝城的城台、明楼及墓冢建在同条中轴线上,呈纵势排列。石像生、碑亭则布置在皇城前,绕过梅花山曲折分布。
孝陵的这一布局形式虽然是根据地形,在皇陵布局形式上变化而来,但却形成了前无古人、独具风格的陵寝布局形式,并进而奠定了天寿山陵寝体系的基本风格,影响了清代的帝陵制度。
本期的语音栏目到这里就和大家告一段落了。下期小编将开始讲述:明十三陵的建筑规制与沿革中的:明十三陵的建筑开间、尺度等数据有什么讲究吗?下期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