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诚勿扰》电影里,有一个在十三陵神道相亲的镜头,神道上的石像生让人印象深刻,今天就带大家来十三陵神道一游。
01明十三陵神道
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家5A级景区。目前,已开放景点有除了长陵、定陵、昭陵,还有就是神道。
神道是长陵的附属建筑群,是为长陵而建,但其他各陵的神道也以此为主干,分支而建,所以又名十三陵神道或总神道。
神道总长约7.3公里。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孔桥、大宫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南五孔桥、七孔桥、北五孔桥等系列神道墓仪设施及桥涵建筑。
02明十三陵神道——石雕艺术的宝库
十三陵的每座帝陵是由神道和陵寝两大部分组成。神道是整个陵寝的前导部分。
神道的风水布局:神道是蜿蜒曲折的,即十三陵神道在石像生处拐了一个弯。
古代,神道应该位于案山与陵墓之间,以达到远朝近案的风水效果。神道的弯曲,除了挡一挡直冲之气,也更符合中国审美的观念。
石雕的艺术宝库:
石牌坊,用于彰显帝王功德。石牌坊全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云龙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斑驳的痕迹告诉我们它曾经是彩色的。
石牌坊建于年,共有5门6柱11楼,宽约29米,高14米,是目前我国营建时间最早、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楼。
恢宏的结构,精美的雕刻,无不反映了当时石雕艺术水平,成为石头文化的千古绝唱,也被清代帝陵所效仿。
大红门:这是明清帝陵均有的规制。
大红门共有3个门,中间的门为帝后棺椁经过的门,左边为在位皇帝来此祭拜时所走的门,右边为王公大臣所走的门。
神功圣德碑亭:听这个名字,大家就能猜想到,它是记述已故帝王功绩之用。
既然是歌功颂德,必是用名人的笔墨,碑亭的书法出自程南云之手,他曾参与《永乐大典》的撰写。
碑亭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亭内有一个7.9米高的石碑,记录了成祖的一生。
华表:碑亭的四角各立有四根高11米的华表。
华表是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相传在部落时代是一种图腾标志,富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神韵。
华表汉白玉材质,每座华表上各刻有41条龙,雕功精湛,精彩至极。
华表顶端各有小兽一尊,名曰望天吼。南面的两座华表上的小兽面朝南,叫望君出,意思是呼唤帝王走出九城深宫,去体察民情;北面的两座华表上的小兽面朝北,叫望君归,意思是祈盼帝王不要在外久留,要及时回来处理朝政。其间充满了对圣贤君主行为的期盼。让此中游览充满了人情味。
石像生:碑亭北面是排列长达米的石望柱和石人石兽组成的石像生。
石像生象征着死者生前的地位与排场,又有保护陵园的象征。这里的石雕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石像生共有18对,自南向北排列有:雄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石兽有卧有立,代表着日夜服侍着帝王。其后则是恭立着的武将、文臣、功臣各4个。
石像生这些栩栩如生的石雕,堪称我国石雕艺术的宝库,古代帝陵的杰作,开创了陵寝建筑及石刻的新纪元。
听到导游讲述翁仲与仲翁的区别:一个是陵墓前的石人,一个是家里的二大爷,不禁让人捧腹大笑,同时又感叹中国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
明十三陵,这里埋葬着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多位嫔妃和1位太监。
大明朝,从朱棣靖难之役后,夺得皇位,首建长陵于此。其后又有三次因皇帝无后将皇位传于兄弟,如朱祁镇与朱祁钰、朱厚照与朱厚熜、朱由校与朱由检。
来十三陵,不仅有石头艺术宝库之称的神道可赏,还有帝陵文化及大明历史加持,假期来此访古探幽,定是不虚此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382.html